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科

脚上打着石膏三个星期了,小腿放低时疼,放高时没事儿是怎么回事?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白玉树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立即预约
汪滋民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骨折不打石膏可以吗?

骨折后是否可以不使用石膏固定需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决定。稳定性骨折且无明显移位时,可能通过支具或固定带替代石膏;不稳定性骨折、关节内骨折或开放性骨折通常必须石膏固定。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线简单、断端对位良好的情况,例如部分儿童青枝骨折或成人单纯桡骨远端骨折。这类骨折可通过高分子夹板、可调节支具等替代方式固定,需配合定期影像学复查确认愈合情况。患者需严格避免患肢负重或扭转活动,固定时间通常不少于4周。

不稳定性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螺旋形骨折或伴有明显移位的骨折,例如股骨干骨折、胫腓骨双骨折等。此类骨折断端易发生二次移位,石膏固定可提供三维力学支撑。关节内骨折如踝关节骨折若未妥善固定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术后必须石膏固定以保护创面并维持骨结构稳定。

骨折后无论是否使用石膏,均需避免早期负重活动,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愈合进度。可适当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保持均衡饮食促进骨痂形成。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若出现固定物松动、肢体肿胀加剧或皮肤异常变色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脚上起皮水疱怎么回事?

脚上起皮水疱可能是由足癣、汗疱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或掌跖脓疱病等原因引起的,可通过抗真菌治疗、局部用药、避免刺激物接触等方式缓解。

1、足癣

足癣俗称脚气,主要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脚趾缝脱屑、水疱伴瘙痒,水疱破溃后可能出现糜烂。治疗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保持足部干燥透气,避免与他人共用鞋袜。

2、汗疱疹

汗疱疹属于湿疹样皮炎,与多汗、过敏等因素相关。好发于足底和脚侧缘,可见深在性小水疱,疱液清亮,伴有灼热感。可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症状,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片,日常需减少足部出汗刺激。

3、接触性皮炎

接触洗衣粉、橡胶鞋材等致敏物后,足部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密集小水疱伴剧烈瘙痒。需立即清除致敏原,用生理盐水冷敷,急性期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4、湿疹

慢性湿疹可导致足部皮肤增厚、脱屑,急性发作时出现渗出性水疱。与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有关,需长期使用尿素软膏保湿,急性期配合卤米松乳膏控制炎症,避免热水烫洗和过度清洁。

5、掌跖脓疱病

属于无菌性脓疱病,表现为足底反复出现黄色脓疱,干燥后形成片状脱皮。可能与感染灶或金属过敏有关,治疗需采用阿维A胶囊调节免疫,局部涂抹卡泊三醇软膏,必要时进行光疗。

建议选择棉质透气袜子和宽松鞋具,每日用温水清洁后彻底擦干脚趾缝。避免自行挑破水疱,出现化脓、发热等感染迹象时需及时就医。合并糖尿病或外周血管疾病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防止皮肤破损导致严重并发症。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脚上滑膜炎是什么引起的?

脚上滑膜炎通常由关节劳损、感染、外伤、免疫性疾病及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滑膜炎是指关节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

1、关节劳损

长期过度使用关节或重复性动作可能导致滑膜慢性损伤。常见于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或长期站立人群。关节劳损引起的滑膜炎通常表现为局部隐痛和轻度肿胀,减少关节负荷、适当休息有助于缓解症状。

2、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或直接侵入关节腔可引发感染性滑膜炎。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可能伴随发热、关节红肿热痛等全身症状。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严重时需关节腔引流。

3、外伤刺激

关节扭伤、骨折或手术创伤可直接损伤滑膜组织。急性外伤后可能出现关节积血、明显肿胀和压痛。早期冷敷固定可减轻炎症,后期需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4、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病常累及滑膜。这类滑膜炎具有对称性、晨僵等特点,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5、代谢异常

痛风性滑膜炎由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假性痛风则与焦磷酸钙结晶有关。高嘌呤饮食、肾功能异常等因素可能加重症状。除抗炎治疗外,需长期调控血尿酸水平。

滑膜炎患者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损伤。均衡饮食中可增加深海鱼、坚果等抗炎食物摄入,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急性期建议抬高患肢促进消肿,慢性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关节畸形,应及时就诊排查潜在疾病。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糖尿病足一般是在两只脚上患发吗?

糖尿病足通常可能发生在单侧或双侧足部,具体与神经病变和血管损伤程度有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单侧发病多见于局部外伤或感染诱发,表现为足部溃疡、疼痛或感觉减退。双侧发病通常提示更广泛的神经血管损害,可能出现对称性麻木、温度觉异常或难以愈合的创面。血糖控制不佳、吸烟或合并高血压等因素会显著增加风险。

日常需严格监测血糖,避免足部外伤,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并定期检查双足皮肤状况。

赵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脚上长了水泡怎么回事?

脚上长水泡可能由摩擦损伤、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汗疱疹、烫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消毒、抗真菌治疗、外用激素药膏、冷敷处理、穿透气鞋袜等方式缓解。

1、摩擦损伤

长时间行走或穿着不合脚鞋子可能导致皮肤表层分离形成水泡。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随后出现清亮液体聚集。无须刺破水泡,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即可,较大水泡可在消毒后用无菌针筒抽吸液体。

2、真菌感染

足癣等真菌感染可能引发群集性小水泡,多伴瘙痒脱屑。可能与红色毛癣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趾缝糜烂、足底鳞屑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煮沸消毒鞋袜。

3、接触性皮炎

接触洗涤剂或致敏物质可能诱发过敏性水泡,常伴明显瘙痒。发病可能与橡胶鞋材、镍合金扣件等过敏原有关,通常表现为红斑、丘疹等症状。建议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片。

4、汗疱疹

手足多汗症患者易在足弓处出现深在性小水泡,与汗管阻塞相关。发作具有季节性特征,可能表现为灼热感、瘙痒等症状。可尝试使用明矾溶液浸泡,必要时短期涂抹卤米松乳膏。

5、烫伤

高温液体或物体接触可能导致二度烫伤性水泡。损伤涉及真皮层,通常表现为剧烈疼痛、皮肤苍白等症状。应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覆盖无菌敷料,避免使用牙膏等偏方。

日常应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袜子与合脚鞋子,运动时可使用防磨贴保护易摩擦部位。出现水泡后避免自行挑破,合并发热或化脓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有无皮肤破损,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感染性水泡发生。保持足部干燥清洁,洗浴后彻底擦干趾缝,公共场所避免赤脚行走。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热门标签

慢性肠炎 面肌抽搐 宾斯旺格病 肺念珠菌病 代谢性白内障 结节性筋膜炎 颈部脊髓损伤 吉兰-巴雷综合征 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