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 脑出血

脑外伤脑出血,术后63天,现在磁共振显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小禾科普 主任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出血后遗症抽搐频繁怎么办?

脑出血后遗症抽搐频繁可通过抗癫痫药物、神经调控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及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抽搐通常由脑组织损伤、异常放电、神经功能代偿、电解质紊乱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药物可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发作类型选择药物,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功能。药物控制不佳时需考虑联合用药或调整方案。

2、神经调控治疗:

经颅磁刺激或迷走神经刺激等物理疗法可调节大脑电活动。这类非侵入性治疗适用于药物难治性病例,需连续进行多个疗程,配合脑电图监测评估效果。

3、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结合平衡协调练习能改善神经代偿。作业治疗师会设计针对性动作,通过重复运动刺激重建神经通路,同时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4、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因抽搐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建立发作应对策略,家庭成员需学习发作时的保护性体位摆放,避免过度保护导致社会功能退化。

5、手术治疗:

致痫灶切除术或胼胝体切开术适用于定位明确的难治性癫痫。术前需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功能核磁共振评估,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控制和康复训练。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注意补充钙镁元素,多食用深绿色蔬菜和乳制品。运动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项目,发作频繁期间需专人陪护。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部影像,记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供医生调整方案。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室内避免放置尖锐家具。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

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包括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小脑和脑叶。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常见,约占全部高血压脑出血的50%-70%。

1、基底节区:

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高发的部位,主要由豆纹动脉破裂导致。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易形成微动脉瘤。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2、丘脑:

丘脑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15%,多由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该部位出血易破入脑室系统,导致脑室铸型。典型症状包括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意识水平下降,部分患者出现丘脑性疼痛综合征。

3、脑桥:

脑桥出血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10%,多由基底动脉穿支破裂所致。该部位出血病情凶险,常表现为突发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瘫痪和中枢性高热,死亡率高达50%以上。

4、小脑:

小脑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10%,多由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动脉分支破裂引起。典型表现为突发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和枕部头痛,严重者可因脑干受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5、脑叶:

脑叶出血在高血压患者中相对少见,约占5%-10%,可发生于额叶、顶叶、颞叶或枕叶。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和精神行为异常。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严格监测血压,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原则,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摄入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定期复查头部CT或MRI。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警示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怎么办?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促醒治疗等方式干预。昏迷通常由脑组织损伤、术后水肿、代谢紊乱、感染、脑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

术后血压波动可能加重脑损伤,需维持收缩压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降压药物包括乌拉地尔、尼卡地平,需避免血压骤降导致脑灌注不足。血压监测应每2小时进行,结合静脉用药与口服降压药阶梯调整。

2、降低颅内压:

脑水肿高峰期多出现在术后3-5天,需持续监测颅内压。临床常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配合呋塞米利尿脱水。床头抬高30度可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缓解颅高压。

3、营养支持:

昏迷患者每日需25-30千卡/千克热量,早期通过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蛋白质供给量保持1.2-1.5克/千克,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及微量元素。每4小时检查胃残余量,防止反流误吸。

4、预防并发症:

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炎,使用气垫床减少局部压力。导尿管护理需每日消毒,尽早拔管预防尿路感染。下肢穿弹力袜配合被动活动,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5、促醒治疗:

听觉刺激可采用亲属录音循环播放,视觉刺激用闪烁光治疗仪。药物促醒可选甲氯芬酯、胞磷胆碱,配合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缺氧。针灸选取百会、人中穴,每日行针20分钟。

昏迷患者护理需注重体位管理,保持头部中立位避免颈静脉受压。每日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每个关节活动10次预防挛缩。营养支持初期选择短肽型肠内营养剂,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环境光线维持昼夜节律,夜间使用柔和小夜灯。家属参与呼唤治疗时,应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刺激患者。定期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记录瞳孔变化与肢体活动情况。康复阶段可结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还会复发吗?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存在复发风险,复发概率与血压控制、血管病变程度、术后护理等因素相关。

1、血压控制不佳:术后血压持续高于140/90毫米汞柱时,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可能再次破裂出血。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

2、脑血管淀粉样变性:部分患者脑血管存在β淀粉样蛋白沉积,血管脆性增加。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患者,可能伴随认知功能下降。

3、抗凝药物使用:术后因其他疾病需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用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

4、血管畸形未处理:若首次手术仅清除血肿而未处理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异常血管结构可能再次破裂。需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5、生活习惯不良: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会加速血管硬化。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酒精影响凝血功能,钠离子升高血容量。

术后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快走、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锻炼3-5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用力或剧烈咳嗽。每3-6个月复查头颅CT,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家属应学会测量血压和识别早期症状,夜间保持卧室光线适宜防止跌倒。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怎么办?

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可通过密切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清除血肿、控制颅内压、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撞击、血管撕裂、凝血功能障碍、高龄脑萎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

1、密切观察:

对于少量出血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需住院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每2小时评估一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动态复查头部CT观察血肿变化。若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或意识障碍加重,需立即干预。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控制出血、呋塞米减轻脑水肿。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需使用维生素K拮抗抗凝作用。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出血。

3、手术清除血肿:

当血肿厚度超过10毫米或中线移位大于5毫米时,需行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急性硬膜下血肿多采用大骨瓣开颅,慢性血肿可选择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需留置引流管24-48小时。

4、控制颅内压:

采取头高30度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监测颅内压维持在20毫米汞柱以下,脑灌注压不低于60毫米汞柱。严重者可考虑亚低温治疗,核心温度控制在32-34摄氏度。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认知康复。针对偏瘫患者进行Bobath技术训练,失语症患者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康复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重度损伤者需持续1年以上。

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补充优质蛋白质60-80克,多食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K。避免剧烈运动及头部震动,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定期复查头部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异常及时就诊。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龟头炎 螺菌病 青光眼 糖尿病足 垂体囊肿 鞘膜积液 加特纳管囊肿 急性脑血管病 女性假两性畸形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