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苗无须每年接种,通常接种2剂次即可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接种2剂次,两剂间隔1个月。该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持续较长时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需要加强免疫。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反应,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接种时应确保儿童无发热、急性疾病等禁忌证,有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咨询
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
手足口病一般7-10天能好,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护理和隔离防护加速恢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能伴随低热。病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1-2天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和低热,进展期3-5天疱疹明显并可能发热,恢复期6-10天疱疹逐渐结痂消退。针对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溃疡,或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用温盐水漱口,饮食选择流质或软质食物如米粥、果泥。衣物床单需每日消毒更换,避免抓挠疱疹。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
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去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家庭成员需加强手卫生。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与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病毒可通过接触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到感染。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典型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等。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家长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日常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玩具等物品。
手足口病早期识别重症需观察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
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超过3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且退热效果不佳。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例可见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眼球震颤。呼吸系统方面表现为呼吸急促、节律异常或口唇发绀。循环系统异常可见四肢发凉、皮肤花纹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少数患儿会出现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发展为脑炎、肺水肿或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需做好手卫生与患儿隔离,患病期间保持充足休息。
手足口病可通过接种疫苗、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等方式预防。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接种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在适龄阶段完成接种。保持手部卫生是关键,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通常需要7-10天。成人也可能携带病毒传播,照顾儿童前需做好手部清洁。
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或皮疹症状及时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