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ICD-10疾病编码为K05.2-K05.3,具体分类依据炎症类型及严重程度而定。
K05.2对应慢性牙周炎,通常由牙菌斑长期刺激导致,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及牙槽骨吸收。K05.3涵盖侵袭性牙周炎,可能与遗传或免疫异常相关,进展迅速且伴牙齿松动。两者均需通过牙周探诊和X线检查确诊,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中重度病例可能需翻瓣手术。
日常应使用软毛牙刷及牙线清洁牙缝,每半年接受一次专业口腔检查。
牙周炎可通过观察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口腔异味等方式进行自我判断。
牙龈出血是牙周炎的早期表现,刷牙或进食时容易发生。牙齿松动可能出现在牙周炎进展期,牙齿与牙龈之间的支持组织受损导致。口腔异味多由牙周袋内细菌繁殖引起,可能伴随牙龈红肿。牙周炎可能与牙菌斑堆积、牙结石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萎缩、牙齿敏感等症状。
日常应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牙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侵袭性牙周炎可能与遗传因素、细菌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等症状。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进展迅速的牙周组织破坏性疾病,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概率,家族中有牙周炎病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牙菌斑中的特定致病菌如伴放线聚集杆菌可引发炎症反应。免疫异常如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会加重组织损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口臭,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最终导致牙齿移位或脱落。
日常需加强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定期进行牙周检查。若出现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推荐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口颊片或替硝唑片等药物控制感染。
青少年牙周炎的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基础治疗是青少年牙周炎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通过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来控制炎症。药物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手段,常用药物有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片和西吡氯铵含漱液,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抑制细菌生长和减轻炎症。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翻瓣术或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以恢复牙周组织的健康。
日常护理中,青少年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避免食用过多高糖食物,以预防牙周炎的复发和加重。
牙周炎可以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控制,但需结合其他治疗措施综合干预。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甲硝唑作为抗厌氧菌药物,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繁殖,常与阿莫西林胶囊、盐酸米诺环素胶囊联用增强疗效。急性期患者伴牙龈脓肿时,甲硝唑可短期缓解红肿疼痛,但无法消除牙结石等物理刺激因素。长期单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或耐药性,需配合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机械清创。妊娠期、肝功能异常者禁用该药。
日常应使用软毛牙刷及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避免吸烟及高糖饮食加重炎症。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