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存在临床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等类别。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呋塞米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药物,并配合氧疗、体位管理等综合措施。
1、利尿剂呋塞米注射液是急性肺水肿时的核心用药,通过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该药能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但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布美他尼注射液作为替代选择,适用于对呋塞米敏感性降低的患者。使用期间应注意记录尿量变化。
2、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注射液通过扩张静脉血管减轻肺淤血,舌下含服或静脉泵入均可快速起效。硝普钠注射液适用于伴高血压危象者,需避光使用并严格监测血压。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头痛等不良反应,收缩压低于90mmHg时禁用。
3、正性肌力药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合并快速房颤的患者。多巴酚丁胺注射液通过β受体激动改善心输出量,使用时需心电图监护。正性肌力药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禁用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4、吗啡盐酸吗啡注射液可减轻焦虑及呼吸困难感,同时具有轻度血管扩张作用。但需警惕呼吸抑制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慎用。给药后需持续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5、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注射液适用于合并支气管痉挛者,可改善通气功能。需控制输注速度以防心悸等不良反应。存在二尖瓣狭窄时,该药可能加重肺水肿需谨慎评估。
急性左心衰竭属于内科急症,所有药物均须在监护条件下由医生调整用量。患者发作时应立即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体位,同时配合高流量吸氧。稳定期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因。随访时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心功能状态。
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痰、乏力疲倦等。慢性左心衰竭是左心室泵血功能受损导致肺循环淤血的病理状态,多由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发展而来。
1、劳力性呼吸困难患者在轻微活动时即出现气促胸闷,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导致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引发肺间质水肿。建议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中突发憋醒伴窒息感,需坐起缓解。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迷走神经张力变化进一步影响心功能。睡眠时可抬高床头,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
3、端坐呼吸患者被迫采取坐位才能维持呼吸,躺平即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提示肺毛细血管压力显著升高,已出现肺泡性肺水肿。需立即就医,可能需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
4、咳嗽咳痰表现为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系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血性痰液。避免呼吸道感染,慎用镇咳药物,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等祛痰剂。
5、乏力疲倦由于心输出量下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极度疲乏。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可能出现夜尿增多。应保证充足休息,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监测体重变化。
慢性左心衰竭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原发病,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避免情绪激动。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或尿量减少时应及时就诊。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用量。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有助于减少急性发作。
急性左心衰竭的体征主要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部湿啰音以及心尖搏动弥散。急性左心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急性左心衰竭最常见的体征,患者常表现为突发严重的呼吸窘迫。由于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影响气体交换,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缺氧表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特征性表现,患者常在夜间平卧时因回心血量增加而突然憋醒。
2、端坐呼吸端坐呼吸指患者因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而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这种体位可减少静脉回流,降低肺循环压力,从而减轻肺淤血程度。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需要垫高枕头或坐在床边双腿下垂。严重者甚至需要持续保持前倾坐位才能维持基本通气。
3、咳粉红色泡沫痰咳粉红色泡沫痰是急性肺水肿的典型表现,由于肺泡内渗出液与空气混合形成泡沫,同时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痰中带血所致。痰液常呈粉红色或血色,泡沫丰富,严重时可从口鼻涌出。这一体征提示肺泡毛细血管膜严重损伤,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4、肺部湿啰音肺部听诊可闻及广泛湿啰音,早期以双肺底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可遍布全肺。湿啰音的产生是由于肺泡和细支气管内积聚液体,气流通过时形成水泡破裂音。严重者可出现哮鸣音,形成心源性哮喘。肺部啰音的范围和程度可反映肺水肿的严重程度。
5、心尖搏动弥散心脏查体可见心尖搏动位置向左下移位且搏动范围扩大,提示左心室扩大。听诊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这是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可能与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有关。心率通常增快,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注意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保持半卧位休息,减少活动量。监测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遵医嘱规范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定期复查心功能。如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不适,应立即就医。
急性左心衰竭可通过保持坐位、吸氧、药物治疗、限制液体摄入、机械通气等方式急救。急性左心衰竭通常由心肌梗死、高血压急症、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输液过量等原因引起。
1、保持坐位:
立即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此体位能缓解肺淤血症状,减轻呼吸困难。避免平卧导致肺部淤血加重,同时解开患者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吸氧治疗:
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控制在6-8升/分钟。严重缺氧者可考虑无创正压通气。吸氧能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纠正低氧血症,减轻心脏负担。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为宜。
3、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硝酸甘油、吗啡等。呋塞米可快速利尿减轻容量负荷;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吗啡能镇静并扩张外周血管。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4、限制液体:
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每日不超过1500毫升。控制钠盐摄入,避免加重水钠潴留。监测24小时尿量及体重变化,记录出入量平衡情况。必要时可进行血液超滤等肾脏替代治疗。
5、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呼气末正压模式改善氧合。机械通气可减少呼吸肌做功,降低氧耗,同时正压通气能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气体交换。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调整参数。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日常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饮食宜低盐低脂,控制每日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出现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康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以不引起胸闷气促为度。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
左心衰竭时淤血主要发生在肺循环系统。左心衰竭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淤血部位集中在肺部毛细血管及肺静脉,可能引发肺淤血、肺水肿等病理改变。
1、肺毛细血管淤血:
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时,左心房血液无法充分排入主动脉,肺静脉压力升高传导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渗出到肺泡间隔,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2、肺静脉扩张:
持续升高的肺静脉压力会导致血管结构性改变,静脉内膜增厚、管腔扩张。胸部X线可见肺门血管影增粗,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典型表现。
3、肺泡间隔水肿:
淤血进展时,渗出的血浆成分突破肺泡上皮屏障进入肺泡腔。此时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显著下降,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等低氧血症症状,肺部CT可见磨玻璃样改变。
4、支气管黏膜充血:
肺循环淤血会波及支气管静脉系统,导致气道黏膜血管扩张。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严重时支气管黏膜破裂可出现血丝痰,支气管镜检查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5、胸膜腔积液:
晚期肺循环压力持续升高时,液体可经壁层胸膜淋巴系统渗入胸腔。体检发现患侧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超声检查可明确积液量,多为漏出液性质。
日常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加重水钠潴留;选择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40%以下;睡眠时垫高床头30度可减轻夜间呼吸困难;每日晨起称重记录体重变化,3天内增长超过2公斤需及时就医;注意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遵医嘱使用利尿剂时需观察尿量及电解质情况。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