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是两种不同的肾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由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表现为血尿、水肿和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则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特征,病因多样且病程较长。
1、病因差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相关。两者发病机制复杂,但免疫异常在疾病发展中均起关键作用。
2、症状表现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肉眼血尿、晨起眼睑水肿和血压升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肾病综合征则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每日尿蛋白超过3.5克,伴随低蛋白血症导致全身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腹水。
3、实验室检查急性肾小球肾炎尿检可见红细胞管型和蛋白尿,血补体C3水平降低。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显示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高胆固醇血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肾活检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和分型具有决定性意义。
4、治疗原则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控制血压、限制盐分摄入、利尿消肿,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肾病综合征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治疗方案,常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严重病例需使用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5、预后转归急性肾小球肾炎儿童患者90%可完全康复,成人预后相对较差可能进展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易复发,部分类型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治疗。长期随访监测尿蛋白、肾功能对评估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肾脏疾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水肿加重、尿量减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不可逆肾损害。
小儿肾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进展判断,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可痊愈,少数可能进展至肾功能损害。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肾炎类型,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此类患儿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或皮肤链球菌感染史,通过及时控制感染、限制水盐摄入及对症治疗,大部分在1-2周内症状缓解,尿检异常多在3-6个月恢复正常。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也是儿童常见类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90%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急进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出现少尿、血肌酐快速升高,需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这类情况可能伴随贫血、电解质紊乱,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血浆置换。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早期症状隐匿,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需基因检测确诊。终末期患儿需考虑透析或肾移植。
建议家长每日记录患儿尿量及水肿情况,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出现茶色尿、尿量减少或头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所有肾炎患儿均需长期随访肾功能,部分类型需终身监测。
慢性肾炎综合征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慢性肾炎综合征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慢性肾炎综合征的预后与病理类型、发现时机和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肾功能可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膜性肾病、IgA肾病等部分类型通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获得临床缓解。高血压和蛋白尿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关键因素,需严格使用降压药和降蛋白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可减少蛋白尿。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可能用于特定病理类型。定期监测尿常规、血肌酐和血压对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肾移植。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导致的慢性肾炎综合征预后相对更差。部分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会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少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可能快速进展至尿毒症,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需长期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适度运动但避免剧烈活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和尿蛋白定量,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需及时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病情控制,吸烟患者必须戒烟以减缓肾功能下降速度。
小儿肾炎性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可能由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药物反应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
1、大量蛋白尿:
患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每公斤体重50毫克。这种蛋白尿具有高度选择性,以白蛋白为主,主要因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长期蛋白尿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2、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水平常低于30克每升,严重者可低于20克每升。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白蛋白的代偿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组织水肿,并影响药物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3、高度水肿:
水肿多始于眼睑和颜面部,逐渐发展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和阴囊水肿。水肿程度与低蛋白血症呈正相关,钠水潴留也是重要因素。水肿部位皮肤紧绷发亮,按压后凹陷明显。
4、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升高,这与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有关。长期高脂血症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5、继发感染风险:
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从尿中丢失,加上激素治疗的影响,患儿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患儿日常需保持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饮食应给予优质蛋白,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2克左右,限制钠盐摄入。注意皮肤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监测尿蛋白、血浆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水肿期间需每日测量体重和腹围,记录24小时尿量。疫苗接种需在病情稳定期进行,避免使用活疫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