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肿瘤科 > 胃癌

胃癌化疗与不化疗对比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白晓燕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玻尿酸增大前后对比?

玻尿酸增大是一种通过注射透明质酸填充剂改善面部或身体轮廓的医疗美容手段,其效果呈现自然渐变过程,术后即刻可见初步塑形效果,完全稳定需等待2-4周。

玻尿酸注射后早期可能出现轻微肿胀或局部发红,这是正常的组织反应,通常3-5天内逐渐消退。注射部位会呈现比预期略饱满的状态,随着水分代谢和材料融合,1-2周后形态趋于自然。专业医生会根据面部美学比例进行分层注射,确保填充效果与原生组织和谐过渡,改善如鼻梁低平、下巴后缩等问题时能实现立体度30-50%的提升。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不对称或过度填充,这与注射技术、个体吸收差异有关。若出现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采用透明质酸酶溶解处理。术后效果维持时间受产品类型、代谢速度影响,交联度高的产品可保持6-18个月,期间定期复诊可进行微调。避免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及面部按摩有助于延长维持时间。

术后需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一周内避免桑拿、饮酒及辛辣食物。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及有资质的医生操作至关重要,术前应充分沟通预期效果,术后按医嘱使用医用修复面膜护理。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专业评估,根据代谢情况考虑是否补充注射,长期频繁注射可能影响面部自然表情肌运动。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5.0和1.0视力对比表?

5.0和1.0视力分别对应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小数记录法的不同表达方式,两者可通过公式换算。

1、对数与小数换算:

5.0视力对应小数记录的1.0视力,属于正常视力范围。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采用五分记录法如4.0-5.3,而小数记录法以1.0为基准如0.1-2.0。换算公式为:小数视力=10^五分记录值-5,例如5.0=10^5.0-5=1.0。

2、检测距离差异:

对数视力表标准检测距离为5米,小数记录法多为6米欧美或5米亚洲。检测距离会影响视标张角计算,但通过公式转换后数值具有等效性。我国现行标准采用5米距离配合对数视力表。

3、视标设计标准:

两种记录方式均以1分视角为设计基础。5.01.0视力表示在5米处可辨认1.5毫米宽的E字视标缺口,对应视网膜上4.96微米的成像。视标遵循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几何级数递增原则。

4、临床应用场景:

对数记录法更符合视觉生理特性,能更准确反映弱视进展如4.9到5.0的视力提升。小数记录法在屈光手术、眼镜验光中应用较多。我国体检报告普遍采用五分记录法。

5、特殊数值对应:

4.0对应0.1低视力临界值,4.7约0.5驾驶证体检标准,5.3对应2.0超常视力。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建议建立五分记录视力档案以便纵向对比发育曲线。

建议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时记录两种数值以便对照,日常可补充富含叶黄素菠菜、蛋黄、维生素A胡萝卜、动物肝脏的食物,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使用电子设备时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阅读距离保持30厘米以上。出现视力下降时需散瞳验光排除假性近视,避免随意佩戴度数不符的眼镜。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正常眼与甲亢眼的对比观察?

甲亢眼与正常眼的主要区别在于眼球突出度、眼睑退缩、结膜充血等特征。甲亢眼通常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可能伴随视力模糊、复视等症状。

1、眼球突出:

甲亢患者因眼眶内脂肪和肌肉增生导致眼球向前突出,测量突眼度常超过18毫米。正常眼球突出度在12-14毫米范围内,双侧对称。甲亢眼突出多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严重时可能暴露角膜引发溃疡。

2、眼睑退缩:

甲亢眼特征性表现为上眼睑退缩,可见白色巩膜暴露。正常眼睑完全覆盖角膜上缘1-2毫米。眼睑退缩导致甲亢患者呈现"凝视"面容,可能伴随眨眼频率减少和眼睑震颤。

3、结膜充血:

甲亢眼常见球结膜血管扩张充血,尤以眼角处明显。正常眼结膜呈淡粉色且血管分布均匀。甲亢引起的充血多呈持续性,可能伴随异物感和灼烧感。

4、眼球运动障碍:

甲亢眼外肌肥大可导致眼球转动受限,常见向上、向外注视困难。正常眼球各方向运动灵活无阻力。甲亢患者可能出现复视,尤其在向上或向外看时症状加重。

5、视力变化:

甲亢眼可能因视神经受压导致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正常视力稳定在1.0左右。严重甲亢眼可能引发角膜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需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眼底评估。

甲亢眼患者应避免强光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持环境湿度适宜,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眼眶水肿,建议选择富含硒元素的食物如巴西坚果、牡蛎等。规律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后仰动作。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宫外孕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对比?

宫外孕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在适应症、创伤程度及恢复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

1、创伤程度:

开腹手术需在腹部作较长切口,直接暴露手术视野,对腹壁肌肉和腹膜损伤较大,术后疼痛感明显。腹腔镜手术仅需3-4个0.5-1厘米的小孔,通过内窥镜器械操作,组织损伤程度显著降低。

2、恢复周期:

开腹手术患者通常需住院5-7天,完全恢复需4-6周。腹腔镜手术住院时间缩短至2-3天,术后2周可恢复轻体力活动,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3、手术视野:

开腹手术能提供更广阔的直视操作空间,适用于大出血或盆腔粘连严重病例。腹腔镜手术依赖摄像系统放大视野,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但能清晰观察输卵管细微结构。

4、并发症风险:

开腹手术易发生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约8%-12%。腹腔镜手术气腹可能引发皮下气肿或肩部放射痛,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

5、生育功能保护:

腹腔镜手术更利于保留输卵管,通过精细操作可清除妊娠物并修复输卵管,术后自然受孕率可达60%。开腹手术在紧急抢救时可能需切除患侧输卵管。

术后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腹腔镜手术患者应警惕迟发性肩痛。建议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血HCG水平至正常范围,备孕前建议进行输卵管造影评估。出现发热或异常阴道流血需及时复诊。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对比?

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是两种常见的心肌病变,主要区别在于心脏结构改变、病因及临床表现。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肥厚型心肌病则以心室壁异常增厚和舒张功能障碍为主。

1、心脏结构差异:

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腔显著扩张,心肌变薄且收缩力下降,心脏整体呈球形改变。肥厚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心室壁不对称性增厚,尤其是室间隔部位,心室腔相对缩小,舒张期充盈受限。

2、病因机制不同:

扩张型心肌病多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围产期因素或遗传基因突变有关,部分病例为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约60%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

3、临床表现区别:

扩张型心肌病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晚期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肥厚型心肌病常见劳力性胸痛、晕厥,部分患者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是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4、影像学特征:

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扩张型心肌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55毫米,射血分数低于40%。肥厚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室间隔厚度≥15毫米,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大于1.3,多数患者收缩功能正常或超常。

5、治疗策略差异:

扩张型心肌病以改善心功能为主,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药物,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肥厚型心肌病治疗重点为缓解梗阻和预防猝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改善舒张功能,高危患者需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日常管理需注意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竞技性项目;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定期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应及时就诊;戒烟限酒,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两种疾病患者均应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出现胸闷气促加重、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残胃炎 包皮包茎 外阴肿瘤 呼吸道异物 滴虫性尿道炎 颈部血管损伤 大泡性角膜病变 皮下T细胞淋巴瘤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