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病科 > 骨质增生

脚后跟骨质增生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脚后跟上方一寸按压疼的病因?

脚后跟上方一寸按压疼痛可能由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滑囊炎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1、跟腱炎:

跟腱过度使用或反复牵拉可能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腱止点处压痛和肿胀。长期跑步、跳跃运动或突然增加运动量是常见诱因。急性期需减少活动并冰敷,慢性期可通过超声波治疗缓解。

2、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点的慢性劳损会引发放射痛,疼痛可能向上延伸至跟腱区域。长时间站立、肥胖或穿不合适的鞋子会加重症状。建议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锻炼,使用足弓支撑垫减轻压力。

3、跟骨骨刺:

跟骨下缘骨质增生可能刺激周围软组织,在跟腱附着点附近产生压痛。这种情况多与长期机械应力有关,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症状明显时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治疗。

4、滑囊炎:

跟腱与跟骨之间的滑囊发生炎症时,会在脚跟后上方形成局限性压痛区。常因鞋子摩擦或运动损伤导致。需要更换宽松鞋具,严重时可进行滑囊穿刺抽液治疗。

5、外伤因素:

跟腱部分撕裂或跟骨骨膜损伤会造成局部按压痛,多有明确的外伤史。轻微拉伤可通过制动休息恢复,完全断裂则需手术修复。运动前充分热身能有效预防此类损伤。

日常应注意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每天用温水泡脚并做跟腱拉伸练习,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明显肿胀时,应及时就医排除跟腱断裂、感染等严重情况。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但需避免过量补钙导致异位钙化风险。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脚后跟疼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脚后跟疼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足部矫形、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应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底鞋或足跟垫减轻压力。急性期可冰敷患处15分钟,每日3次。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降低足部负荷。

2、物理治疗:

超声波、冲击波治疗能促进炎症吸收,体外冲击波对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有效率可达80%。每日进行足底筋膜牵拉训练,如台阶拉伸、毛巾抓握练习,每次持续30秒。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疼痛肿胀,严重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中药熏洗选用伸筋草、透骨草等活血化瘀药材,水温控制在40℃左右。

4、足部矫形:

定制矫形鞋垫能纠正足弓异常受力,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选择鞋跟高度2-3厘米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人字拖长时间行走。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跟骨骨刺可行骨刺切除术,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可选择筋膜松解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6-8周逐渐恢复负重活动。

日常建议每日温水泡脚15分钟,水中可加入适量食盐或白醋。进行足底滚球按摩时选用网球或专用按摩球,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滚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多食用牛奶、虾皮、黑芝麻等食物。避免长时间赤脚行走,运动前做好足部热身,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明显肿胀发热时,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骨折或感染性疾病。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脚后跟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吗?

脚后跟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皮微创固定术、骨移植术、外固定支架术、关节融合术。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于骨折块移位明显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口将骨折块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稳定骨折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需警惕感染风险。

2、经皮微创固定术:

采用小切口或经皮穿刺方式置入固定器材,创伤较小且恢复较快。适合骨折块较大且移位不严重的患者,但存在复位精度受限的问题,术后需严格限制负重活动。

3、骨移植术:

当骨折伴有严重骨缺损时,需取自体髂骨或使用人工骨材料进行填充移植。该手术可重建跟骨结构但延长康复周期,供骨区可能出现慢性疼痛等并发症。

4、外固定支架术:

通过体外支架装置维持骨折复位,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病例。虽然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但存在针道感染风险且日常生活不便。

5、关节融合术:

针对严重粉碎性骨折伴关节面破坏的患者,通过手术使距下关节发生骨性融合。虽能缓解疼痛但会永久丧失关节活动度,需权衡功能需求后谨慎选择。

术后康复期需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踝泵运动,6-8周后逐步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期间建议使用助行器减轻患肢负荷,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注意观察足部血液循环及感觉变化,出现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睡眠时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日常活动应避免急转急停等危险动作。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夏天脚后跟干裂起硬皮怎么治?

夏天脚后跟干裂起硬皮可通过保湿护理、去除角质、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及预防感染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皮肤干燥、摩擦刺激、营养缺乏、真菌感染或慢性皮肤病等因素引起。

1、保湿护理:

使用含尿素或乳木果油的保湿霜能有效软化角质层。建议每日早晚涂抹厚层保湿产品后穿棉袜包裹,促进吸收。严重干裂时可选用医用凡士林进行封闭式护理。

2、去除角质:

温水浸泡双脚20分钟后,用浮石轻磨死皮。避免过度摩擦导致皮肤损伤,每周处理1-2次为宜。角质软化后及时涂抹保湿剂维持效果。

3、改善生活习惯:

减少穿露跟凉鞋或硬底鞋的时间,选择透气软底鞋。每日饮水量需达1.5升以上,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A、E的深色蔬菜及坚果类食物。

4、药物治疗:

合并真菌感染时可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顽固性干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杨酸软膏或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缓解炎症反应。

5、预防感染:

出现渗液或红肿需警惕继发感染。避免赤脚行走,公共浴室应穿防滑拖鞋。定期更换鞋袜并用阳光暴晒消毒,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日常可多食用银耳、山药等滋阴润燥食材,睡前用40℃左右温水加白醋泡脚15分钟。选择纯棉吸汗袜,避免合成纤维材质。若自行护理两周无改善,或伴随疼痛出血,需及时至皮肤科排查糖尿病、银屑病等系统性疾病可能。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工作后立即清洁足部并涂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加剧皮肤干燥。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坐久了站起来脚后跟疼怎么办?

坐久了站起来脚后跟疼可通过足底筋膜放松、更换支撑性鞋具、控制体重、物理治疗、药物缓解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肥胖、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足部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足底筋膜放松:

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脚跟疼痛的常见原因,长时间保持坐姿会使筋膜缩短,突然站立时牵拉引发疼痛。建议每日进行足底滚球按摩,用网球或筋膜球在足弓处缓慢滚动5分钟,可配合毛巾牵拉练习:坐位伸直腿,用毛巾套住前脚掌向身体方向轻拉保持30秒。

2、更换支撑性鞋具:

足弓支撑不足会加重足底筋膜负担。选择足弓处有硬质支撑、后跟杯稳固的运动鞋,避免穿平底鞋或人字拖。定制矫形鞋垫能有效分散压力,特别适合有扁平足或高弓足的人群,可减少站立时跟骨承受的冲击力。

3、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会显著增加足部负荷,BMI每增加1kg/m²,足底筋膜承受压力约增加12%。通过低升糖指数饮食和游泳等非负重运动减重,能降低跟骨及周围软组织炎症风险。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的理想范围。

4、物理治疗:

冲击波治疗能促进足底筋膜微循环,缓解慢性炎症。超声波治疗通过热效应松解粘连组织,每周2-3次,连续治疗2周后疼痛可减轻50%以上。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状态,避免晨起时疼痛加剧。

5、药物缓解: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短期使用控制炎症反应。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能靶向镇痛。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跟骨周围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每年不宜超过3次,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日常应避免赤脚行走,居家可穿带跟的软底拖鞋。建议采用阶梯式起身法:先活动脚踝做画圈动作30秒,再分两步缓慢站起。每日进行提踵练习增强小腿三头肌力量,面对墙壁双手撑墙,缓慢抬起脚跟保持10秒后放下,重复15次为一组。泡脚时水温不宜超过40℃,可加入适量艾叶促进血液循环。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夜间静息痛,需及时排查强直性脊柱炎等全身性疾病。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神游症 白色糠疹 红斑狼疮 慢性胃炎 气性坏疽 过敏性皮炎 急性荨麻疹 代谢性碱中毒 坏死性筋膜炎 慢性细菌性痢疾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