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肌缺血

轻度ST改变是心肌缺血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左肺上叶舌段炎性改变怎么办?

左肺上叶舌段炎性改变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止咳化痰、氧疗、营养支持、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左肺上叶舌段炎性改变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过敏反应、吸入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左肺上叶舌段炎性改变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支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片或罗红霉素胶囊。病毒感染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若合并细菌感染则需联合用药。用药期间需观察体温及症状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止咳化痰

伴有咳嗽咳痰时可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药物,干咳明显者可短期服用氢溴酸右美沙芬片。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注意保持室内湿度,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有助于稀释痰液。

3、氧疗

出现呼吸急促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需进行氧疗,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5升/分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严格监测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家庭氧疗每日不少于15小时,使用制氧机需定期更换滤芯。

4、营养支持

急性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蛋羹、清蒸鱼、西蓝花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1.2-1.5克/公斤体重。发热期间可少量多餐,避免油腻食物。营养不良患者可补充肠内营养粉,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

5、定期复查

治疗1周后需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2-4周后拍摄胸部CT评估炎症吸收情况。吸烟者必须戒烟,粉尘接触者应做好职业防护。长期不愈的炎性改变需进行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排除肿瘤可能。

患者应保持每日8小时睡眠,室内温度维持在20-24℃。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分钟8-10次,每次10分钟。注意观察痰液颜色变化,若出现铁锈色痰或咯血需立即就诊。合并基础疾病者需控制血糖血压,流感季节前建议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何洁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脸形状可以改变吗?

脸形状一般无法通过自然方式改变,但可通过医疗美容手段调整。

面部骨骼结构在成年后基本定型,自然状态下难以改变轮廓。颧骨、下颌骨等支撑面部形态的骨骼发育完成后,仅靠按摩、咀嚼习惯调整无法显著影响其形状。部分人因单侧咀嚼导致咬肌不对称,可能造成视觉上的脸型差异,但骨骼本身未发生变化。

医疗美容手段可针对性调整面部轮廓。正颌手术能矫正颌骨发育异常,适用于地包天、天包地等骨性问题。注射瘦脸针可暂时缩小咬肌,改善方形脸外观。面部吸脂能减少脂肪堆积,但无法改变骨骼基础。这些方法均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实施,存在一定风险。日常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面部紧致度,避免因体重波动导致脂肪分布变化。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蕈样肉芽肿有哪些病理改变?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表皮内淋巴细胞浸润、Pautrier微脓肿形成及真皮内异型淋巴细胞增生。

早期病变表现为表皮内少量异型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核呈脑回状,常聚集形成Pautrier微脓肿。随着病情进展,真皮浅层及深层出现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带,伴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斑块期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向表皮浸润现象更显著,肿瘤期则表现为真皮内弥漫性大细胞浸润,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病例可转化为大细胞淋巴瘤。特征性病理改变还包括亲表皮现象、淋巴细胞核深染扭曲及真皮乳头纤维化。

患者应避免皮肤刺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新发皮损及时就医复查病理。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做心电图查出心肌缺血严重吗?

做心电图查出心肌缺血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可能提示心脏供血不足,少数情况可能与检查误差或生理性因素有关。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时,若伴随典型胸痛、胸闷等症状,通常反映冠状动脉存在供血不足,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等因素相关。这类情况需进一步通过冠脉造影或运动负荷试验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等药物改善血流,或考虑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期未干预可能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部分人群心电图异常可能因电极接触不良、呼吸干扰等检查误差导致,或与贫血、甲亢等非心脏疾病相关。健康人群剧烈运动后、情绪紧张时也可能出现一过性ST段改变,通常无实际病理意义。此类情况建议复查动态心电图或结合心肌酶谱排除假阳性。

日常需避免吸烟及高脂饮食,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若出现持续胸痛、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心电图仅作为筛查手段,最终诊断需由心血管专科医生综合评估。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长期焦虑会导致心肌缺血吗??

长期焦虑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焦虑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脏供血,但并非所有焦虑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

焦虑状态下人体会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持续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类似心肌缺血的症状。

存在基础冠状动脉病变的人群风险更高。若本身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焦虑诱发的血管收缩可能加重管腔狭窄程度。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可能显示ST段压低或T波改变。部分研究显示焦虑障碍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率略高于普通人群。

建议长期焦虑者定期进行心血管评估,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日常可通过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缓解焦虑,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出现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排查心脏问题。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坚果、深绿色蔬菜,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这些措施能帮助降低焦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热门标签

矮小症 多汗症 口周皮炎 颅底骨折 刺激性皮炎 固定性药疹 横纹肌溶解症 甲状腺功能异常 咳嗽变异性哮喘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