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中暑不是小事,藿香正气水能否成为救星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夏季中暑后如何快速恢复?

夏季中暑后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调整饮食等方式快速恢复。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体温调节失衡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防止症状加重。若在户外可寻找树荫或空调场所,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静卧或坐姿休息。

2、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是否充足,淡黄色为理想状态。忌饮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加重脱水。

3、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使用冰袋冷敷前额。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接对着空调冷风直吹。体温超过38℃时可进行温水擦浴,禁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

4、药物干预

轻中度中暑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缓解头晕呕吐,或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紊乱。出现高热时可临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但需避免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

5、调整饮食

恢复期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食材。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柑橘等水果,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加重胃肠负担。症状缓解后仍应保持清淡饮食2-3天,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中暑恢复后1周内应避免再次暴露于高温环境,外出做好防晒并携带防暑药品。日常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的摄入。出现持续头痛、心悸或24小时内症状未缓解时需及时就医,警惕热射病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加强预防,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幼儿中暑症状及处理方法?

幼儿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发红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可通过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物理降温等方式处理。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1、头晕乏力

幼儿中暑初期可能出现头晕、精神萎靡等症状,与高温环境下脑部供血不足有关。家长需立即将幼儿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同时少量多次喂服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若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随呕吐,应就医排查热射病等严重情况。

2、皮肤潮红发热

中暑幼儿常见面部及躯干皮肤发红、触之发烫,体温可能超过38℃。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浸泡,避免引起寒战反致体温升高。若体温持续超过39℃且物理降温无效,需紧急送医。

3、恶心呕吐

高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时,幼儿可能出现反复呕吐伴腹痛。此时应暂停固体食物摄入,每5-10分钟喂食5-10毫升口服补液盐溶液。呕吐物误吸风险较高时需侧卧体位,持续呕吐超过2小时或出现胆汁样呕吐物时,提示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治疗。

4、呼吸心跳加快

代偿性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是中度中暑的典型表现,与脱水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有关。家长需计数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钟和心率超过160次/分钟,同时观察口唇是否发绀。出现喘息样呼吸或心率不规则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5、意识障碍

严重中暑可能出现嗜睡、烦躁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出现热射病。此时应将幼儿置于复苏体位,移除口腔异物防止窒息,记录抽搐持续时间。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物品到口中,需立即送往有儿科急诊的医疗机构救治。

预防幼儿中暑需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活动,户外时应佩戴宽檐帽并每15-20分钟补充水分。车内温度5分钟内可上升10℃,绝对禁止将幼儿单独留在车内。居家环境保持26-28℃适宜温度,可准备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如幼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发热性疾病或近期腹泻脱水等情况,更需加强防暑措施。出现中暑症状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小孩中暑吃什么药好?

小孩中暑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人丹、清暑益气丸、六一散等药物。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表现为头晕、恶心、口渴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将患儿转移至阴凉处并就医评估。

一、藿香正气口服液

藿香正气口服液含广藿香、紫苏等成分,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暑湿引起的头痛胸闷。对胃肠型中暑伴呕吐腹泻者效果较好,但酒精过敏儿童禁用。家长需注意观察用药后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二、十滴水

十滴水由樟脑、干姜等组成,具有健胃祛风功效,适用于轻度中暑引起的胃肠不适。该药刺激性较强,婴幼儿慎用。家长应将药物稀释后喂服,避免直接刺激口腔黏膜。

三、人丹

人丹含薄荷脑、冰片等清凉成分,能缓解中暑后的头晕恶心症状。但蚕豆病患儿禁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家长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

四、清暑益气丸

清暑益气丸含人参、麦冬等补益成分,适合体质虚弱儿童暑热伤气时使用。服药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阴虚火旺者慎用。家长需监测患儿有无上火症状。

五、六一散

六一散为滑石粉与甘草组成的外用散剂,可扑撒皮肤缓解痱子瘙痒。禁止口服,皮肤破损处禁用。家长使用时应注意避开眼鼻等黏膜部位。

除药物治疗外,家长应立即将中暑儿童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并用温水擦拭身体。可少量多次补充含盐水分,如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使用冰水降温以防寒战反应。恢复期间宜进食绿豆汤、西瓜等清热食物,保持环境温度在25℃左右。若出现高热昏迷等严重症状,须立即送医进行静脉补液等专业处理。日常需注意避免正午外出,穿戴透气防晒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中暑上吐下泻怎么回事?

中暑上吐下泻可能由高温环境下体液丢失过多、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胃肠炎、热射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物理降温、药物治疗、重症监护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并就医评估。

1、高温环境下体液丢失过多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会导致大量出汗,体内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随汗液快速流失。此时胃肠黏膜因脱水出现缺血性损伤,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症状,同时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

2、电解质紊乱

钠、氯等电解质浓度异常会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和消化系统运作。低钠血症可能引发脑水肿导致呕吐,低钾血症可引起肠麻痹与腹泻交替出现。可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纠正,轻度者可服用复方氯化钠颗粒调节,同时监测尿量和血压变化。

3、胃肠功能紊乱

高温会抑制消化酶活性并加速肠道蠕动,未充分消化的食物刺激肠黏膜引发水样便。伴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而呕吐。可暂时禁食4-6小时,之后逐步进食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或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4、细菌性胃肠炎

高温环境易导致食物变质,摄入被沙门氏菌等污染的食品会引发感染性腹泻,毒素刺激延髓呕吐中枢产生喷射状呕吐。典型表现为水样便伴黏液,严重时出现脓血便。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等抗菌药物,配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5、热射病

重症中暑时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导致内毒素入血,表现为剧烈呕吐伴频繁腹泻。需紧急用冰毯降温并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出现意识障碍时需气管插管保护气道,监测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指标。

发生中暑相关吐泻后应持续监测体温变化,恢复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蒸苹果等,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加重肠道负担。保持环境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可适当补充含钾的香蕉或橙汁。若48小时内症状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少尿等表现,需立即急诊处理预防多器官衰竭。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轻微中暑怎么快速缓解?

轻微中暑可通过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物理降温、适当休息、观察症状等方式快速缓解。轻微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水分流失过快、体温调节失衡等原因引起。

1、转移到阴凉处

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帮助散热。地面温度过高时可铺垫隔热物品,防止二次受热。环境温度降低有助于减缓核心体温上升速度。

2、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防止胃肠不适。若出现恶心呕吐,可尝试含服冰块或口服补液盐。水分补充能纠正脱水状态,恢复血容量。

3、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使用喷雾装置喷洒凉水。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接用冰水浸泡导致寒战。体温降至38℃以下时应停止强制降温。

4、适当休息

保持平卧姿势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立即起身活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缓解后仍需继续观察2-4小时,确保无头痛加重或意识模糊等进展性症状。

5、观察症状

监测体温变化与神志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抽搐或昏迷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记录症状持续时间与缓解情况,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参考依据。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密切观察。

缓解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棉质衣物。恢复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日常需注意保持环境通风,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但出现严重症状时不可依赖自我处理,须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皮疹 膀胱炎 动脉瘤 脾损伤 胃痉挛 肋骨骨折 半乳糖血症 肾发育不良 颞下颌关节脱位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