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卧立位血压多少钱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拍片卧位可以看肠梗阻吗?

拍片卧位一般可以看肠梗阻,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肠梗阻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腹部X线平片、腹部CT等,卧位拍片能观察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典型表现。

卧位腹部X线平片是肠梗阻的常规筛查手段,通过观察肠管形态和气液平面分布,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机械性肠梗阻。肠梗阻患者卧位片可见肠袢扩张呈阶梯状排列,立位片则显示高低不等的气液平面。卧位状态下肠管位置相对固定,更利于观察肠袢走行和扩张程度,对判断梗阻部位有一定帮助。但单纯卧位片可能遗漏低位小肠或结肠梗阻的细节,需结合立位片或侧卧位片提高检出率。

对于部分特殊类型肠梗阻,如闭袢性肠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卧位片可能难以显示特征性改变。闭袢性梗阻因肠管两端闭塞,卧位片仅显示局部肠袢扩张,容易与局限性肠麻痹混淆。绞窄性梗阻早期卧位片可能仅见少量肠管积气,缺乏典型气液平面,此时需通过CT检查观察肠壁增厚、靶征等缺血性改变。

建议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卧位联合立位拍片,或进一步进行腹部CT、超声等检查。确诊肠梗阻后需禁食禁水,通过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缓解症状,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日常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腹部手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脑梗塞卧床脚趾头紫是怎么回事??

脑梗塞卧床脚趾头紫可能与血液循环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受压、感染、低体温等因素有关。脑梗塞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脚趾发紫。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1、血液循环障碍

脑梗塞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回流速度减慢。血液淤滞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脚趾远端供血不足,出现紫绀现象。可通过定时抬高下肢、穿戴弹力袜改善循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2、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患者血流缓慢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阻塞血管后导致远端组织淤血缺氧。除脚趾发紫外,可能伴随患肢肿胀、皮温升高。需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严重时需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3、局部受压

长期保持同一体位可能使脚趾部位持续受压,影响局部毛细血管血流。压力性缺血初期表现为皮肤发红,进展后可出现紫绀甚至破溃。应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垫保护骨突部位,已出现压疮时需用康复新液外敷或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

4、感染

卧床患者免疫力下降,脚趾皮肤微小破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感染灶周围血管收缩、炎性渗出可导致局部紫绀,常伴有红肿热痛。需取分泌物培养后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严重感染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5、低体温

脑梗塞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受损,末梢循环不良时脚趾易受低温影响。血管收缩导致血流减少,出现皮肤青紫但无疼痛感。需保持室温22-24℃,使用保暖袜避免直接接触热水袋,监测核心体温防止意外低体温。

脑梗塞卧床患者出现脚趾发紫需每日检查皮肤颜色变化,记录出现时间和伴随症状。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翻身时观察受压部位情况。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血管健康。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若紫绀范围扩大或出现剧烈疼痛,须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处理。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坐卧不宁是什么病?

坐卧不宁可能由焦虑症、不宁腿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缺铁性贫血或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引起。该症状表现为难以静坐或保持固定姿势,常伴随烦躁不安、肢体不适感等。

1、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因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出现坐立不安、心悸出汗等症状。发病与遗传因素或应激事件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症状。

2、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夜间下肢酸胀麻刺感,迫使患者不断活动肢体。该病可能与多巴胺代谢异常有关,建议进行铁代谢检查,医生可能开具普拉克索片、罗匹尼罗片或复方左旋多巴片等药物。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代谢亢进,引发烦躁易怒、坐卧不安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常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或碘131放射治疗。

4、缺铁性贫血

铁缺乏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时,可能出现异常肢体感觉和坐卧不宁。建议家长带孩子检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可遵医嘱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5、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围绝经期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易出现潮热盗汗伴坐卧不安。可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如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或使用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坐卧不宁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日常可通过冥想、温水泡脚等方式缓解不适,注意记录症状发作特点以供医生参考。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休克病人采取什么卧位?

休克病人通常采取中凹卧位,将头部和下肢抬高20-30度。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中凹卧位有助于改善休克患者的血液循环。抬高头部可以减少脑部淤血,降低颅内压,同时避免呕吐物误吸。抬高下肢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从而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这种体位适用于大多数休克患者,包括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等。在采取中凹卧位的同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休克患者不宜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平卧位可能导致回心血量不足,加重休克症状。头低足高位虽然可以增加回心血量,但会增加颅内压,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还可能造成呼吸困难。对于伴有脊柱损伤的休克患者,需要保持脊柱轴线稳定,采取平卧位并使用硬板床。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休克,可采取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荷。

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立即就医治疗。在等待医疗救援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注意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及时识别休克症状,采取正确的卧位,可以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休克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措施。患者恢复后仍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休克病人为什么采取中凹卧位?

休克病人采取中凹卧位主要是为了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中凹卧位是指将病人头部和下肢抬高15-30度,躯干保持水平的一种体位。

休克时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减少。抬高下肢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从而提升心输出量。头部抬高有助于减轻颅内静脉淤血,降低颅内压,同时使膈肌下降,增加胸腔容积,改善通气功能。躯干保持水平可以避免腹腔脏器对下腔静脉的压迫,维持血液回流。这种体位还能减少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使呼吸更为顺畅。中凹卧位适用于大多数休克病人,尤其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调整体位。对于怀疑有脊柱损伤的病人,应保持轴线翻身。存在严重呼吸困难或急性肺水肿时,可能需要采取半卧位。头部外伤伴休克时需谨慎抬高头部,避免加重脑水肿。妊娠晚期休克孕妇应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这些特殊情况需要医护人员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休克病人采取中凹卧位后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要确保病人体位舒适,避免局部皮肤受压。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疗。休克属于危重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救治,体位调整只是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肠狭窄 骨膜炎 恋物症 膀胱憩室 角膜烧伤 尿道息肉 视神经炎 过敏性紫癜 角膜葡萄肿 皮克病性痴呆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