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 尿毒症

lga肾炎一定会转变成尿毒症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核黄疸一定会造成脑瘫吗?

核黄疸不一定会造成脑瘫,但严重核黄疸可能导致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核黄疸是由于胆红素水平过高并突破血脑屏障,对脑组织产生毒性损伤所致。

胆红素轻度升高时,多数患儿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经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或换血疗法后可完全恢复,不会遗留神经系统损害。但若胆红素水平持续超过危险阈值,未及时干预则可能损伤基底神经节、听觉神经等部位,引发脑瘫、听力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早产儿、溶血性疾病患儿及存在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者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生活中需密切监测新生儿黄疸变化,尤其出生后3-5天为胆红素峰值期,发现皮肤黄染加重、喂养困难或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者需保证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131碘疗一定会甲减吗?

131碘疗不一定会发生甲减,但存在一定概率。

131碘治疗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癌,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碘破坏甲状腺组织。治疗后是否发生甲减与个体对辐射的敏感性、甲状腺组织残留量、治疗剂量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暂时性甲减,数月后甲状腺功能可自行恢复;而部分患者可能因甲状腺组织破坏过多导致永久性甲减,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

对于甲状腺癌患者,治疗目的本就是彻底清除甲状腺组织,因此术后需常规补充甲状腺激素。而甲亢患者接受131碘疗时,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以降低甲减风险,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患者仍出现甲减。治疗后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甲减情况。

治疗期间应避免高碘饮食,遵医嘱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出现乏力、怕冷等甲减症状时及时就医。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尿毒症引起的高血压怎么办?

尿毒症引起的高血压可通过控制液体摄入、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透析、使用降压药物、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尿毒症合并高血压通常与肾功能衰竭导致的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1、控制液体摄入

每日液体摄入量需根据尿量调整,无尿患者应严格限制在500-800毫升。过量饮水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血压升高。建议使用有刻度的水杯记录饮水量,避免摄入汤粥等高水分食物。同时需监测体重变化,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

2、调整饮食结构

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低于3克,避免腌制食品。适当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预防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钾偏高者需限制香蕉、土豆等高钾食物。

3、规律透析

每周进行2-3次血液透析或每日腹膜透析,充分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透析过程中需监测超滤量,避免过快脱水导致低血压。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可延长透析时间或增加透析频率。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保持尿素清除指数达标。

4、使用降压药物

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有效扩张外周血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适用于残余肾功能尚存者,但需监测血钾。α/β受体阻滞剂如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可用于透析患者。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透析清除率,必要时调整给药时间。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可考虑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终末期患者行肾移植后可显著改善血压,但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甲状旁腺切除术适用于继发严重甲旁亢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血钙水平。所有手术方案需经肾内科和心血管科联合会诊评估。

尿毒症患者应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腹压增高,睡眠时抬高床头15-30度。定期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高血压危象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或透析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尿毒症血压高怎么办?

尿毒症合并高血压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液体摄入、规律运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干预。尿毒症患者血压升高通常与肾功能衰竭导致的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

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食品。适当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但需监测血钾水平。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清、鱼肉,每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减少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碳酸饮料的摄入。

2、控制液体摄入

每日饮水量应为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计量。透析患者需特别注意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幅,建议每日早晚固定时间称重并记录。

3、规律运动

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运动前后监测血压,若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头晕应暂停运动。

4、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需注意药物经肾脏代谢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及电解质水平。

5、透析治疗

规律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及代谢废物,改善水钠潴留。透析过程中需控制超滤速度,避免低血压发生。透析充分性评估应每月进行,根据残余肾功能调整透析方案。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可考虑增加透析频率或延长透析时间。

尿毒症患者应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晨起后及睡前各测量一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指标。若出现严重头痛、视物模糊等高血压急症表现,需立即就医。透析患者需注意动静脉内瘘保护,避免压迫或提重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长了痔疮一定会出血吗?

长了痔疮不一定会出血。痔疮是否出血与痔疮类型、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或排便时滴血,但也可能仅出现肛门不适而无出血。

内痔早期主要表现为肛门坠胀感和排便时肿物脱出,出血概率较高,尤其是排便干硬或用力过度时,黏膜摩擦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且不与粪便混合。外痔通常以肛门疼痛、瘙痒为主,血栓性外痔可能因静脉破裂出现皮下淤血,但表面皮肤完整时较少直接出血。混合痔兼具内外痔特征,出血概率介于两者之间。

部分痔疮患者因痔核表面黏膜长期充血糜烂,可能发生持续性渗血导致贫血。痔核脱出后未及时复位可能发生嵌顿坏死,此时会伴随暗红色血性分泌物。高龄、长期便秘、妊娠等群体因静脉回流受阻更易出现出血症状。部分患者痔疮伴随肛裂时,出血常伴随剧烈疼痛且出血量较多。

痔疮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进行3-5分钟提肛运动。排便时不宜过度用力,控制在3-5分钟内完成。出现肛门肿物持续脱出、出血量超过5毫升或血液呈暗红色时,需及时到肛肠科就诊。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等外用药物,或建议进行胶圈套扎术等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喉挫伤 猫抓病 肛周脓肿 脊髓纵裂 颈椎脱位 产后抑郁症 寰枢椎脱位 输尿管结核 恶性胸腔积液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