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消化科

中医小儿厌食是什么病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厌食怎么办 五方法让小儿胃口慢慢变好?

小儿厌食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进食习惯、补充微量元素、中医推拿、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调整饮食结构需减少零食摄入,增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牛肉等,避免强迫进食。培养进食习惯需固定用餐时间,营造轻松就餐环境,鼓励自主进食。补充微量元素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甘草锌颗粒等锌制剂。中医推拿可选择捏脊、摩腹等手法刺激脾胃功能。药物治疗适用于病理性厌食,如脾虚积滞可选用醒脾养儿颗粒、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胃阴不足可选用养胃舒颗粒。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日常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消化,避免餐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中医小儿厌食类型及表现?

小儿厌食在中医中可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肝郁脾虚型、食积内停型、湿热蕴脾型等类型,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拒食、食量减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

1、脾胃气虚型

脾胃气虚型厌食多因先天不足或喂养不当导致,患儿常见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精神疲倦等症状。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细弱。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方剂调理,配合捏脊、推拿等外治法改善脾胃功能。

2、脾胃阴虚型

脾胃阴虚型患儿多因长期偏食辛辣或热病伤阴所致,表现为口干喜饮、食欲差但喜冷食、大便干结、手足心热等症状。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脱。治疗宜养阴和胃,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方剂,日常可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

3、肝郁脾虚型

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患儿除厌食外,常伴烦躁易怒、嗳气、胁肋胀闷等表现,舌边偏红,苔薄黄。治疗需疏肝健脾,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家长需注意营造轻松进食环境。

4、食积内停型

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导致食滞中焦,表现为拒食伴口气酸臭、脘腹胀满、呕吐酸腐食物残渣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滑。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剂常用,可配合山楂、鸡内金等消食药材食疗。

5、湿热蕴脾型

多见于夏季或湿热环境,患儿食欲减退伴口黏口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需清热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方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甜食。

家长发现孩子持续厌食应及早就医,避免强行喂食。日常可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山药粥、南瓜糊等,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注意观察孩子排便、睡眠及情绪变化,记录饮食情况供医生参考。中医调理期间须遵医嘱服药,避免自行更改剂量,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需保持耐心。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厌食病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小儿厌食可能由饮食习惯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消化功能紊乱、心理因素及疾病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改善消化功能、心理疏导及治疗原发病等方式防治。

1、饮食习惯不良:

长期偏食、零食摄入过多或进餐时间不规律会影响儿童正常食欲。建议固定三餐时间,减少高糖高盐零食,增加食物种类多样性,采用趣味性摆盘方式激发进食兴趣。

2、微量元素缺乏:

锌、铁等元素不足会导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可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肝脏、贝壳类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锌、富马酸亚铁等补充剂。

3、消化功能紊乱:

肠道菌群失调或胃肠动力异常可能伴随腹胀、便秘等症状。可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适当食用山楂、陈皮等助消化食材,避免进食后立即平卧。

4、心理因素影响:

强迫喂食或进餐时训斥会造成条件性拒食。应营造轻松就餐环境,避免追喂行为,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减轻进食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指导。

5、疾病继发症状:

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消瘦、生长迟缓。需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原发病。

日常可进行适量户外活动促进能量消耗,选择色彩鲜艳的餐具增加进食趣味性,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溃疡影响进食。建议记录每周体重变化曲线,若连续2周进食量不足日常需求量的60%或伴有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营养状况。烹饪时优先采用蒸煮方式保留食材原味,将蔬菜切碎混入主食中,逐步培养对天然食物风味的接受度。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哪些中成药能治疗小儿厌食症?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主要有健胃消食片、醒脾养儿颗粒、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保和丸、参苓白术散等。

1、健胃消食片:

由太子参、陈皮、山药等组成,具有健脾消食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该药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蠕动功能,缓解腹胀症状。服用时需注意避免与寒凉食物同食。

2、醒脾养儿颗粒:

含茯苓、白术、鸡内金等成分,针对脾虚湿困型厌食症。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消化酶活性,改善营养吸收。常见伴随症状包括舌苔白腻、大便溏稀等。

3、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

以山楂、麦芽为主要原料,适用于食积内停所致厌食。具有消食导滞作用,能缓解脘腹胀满、嗳气酸腐等症状。长期食欲减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4、保和丸:

由神曲、茯苓等配伍而成,主治饮食积滞兼脾虚证。可双向调节胃肠功能,既消食导滞又健脾益气。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短暂排便次数增多。

5、参苓白术散:

含人参、白术、砂仁等,适合脾胃气虚型厌食。能提升消化酶活性,改善蛋白质代谢,常见面色萎黄、体倦乏力等伴随表现。

除药物干预外,建议建立规律饮食时间表,餐前避免零食。优先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采用小份量多餐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游戏等,促进能量消耗。烹饪时注意色香味搭配,营造愉快就餐环境。持续两周未见改善或伴随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厌食贴能改善小儿厌食症状吗?

小儿厌食贴对部分轻度厌食症状可能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小儿厌食的干预方法主要有调整饮食结构、建立规律进食习惯、补充锌元素、中医穴位贴敷治疗及心理行为干预。

1、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零食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影响正餐食欲。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蛋奶和新鲜蔬果,采用色彩鲜艳的餐具和食物造型吸引儿童兴趣。每周可尝试引入1-2种新食材,但需注意过敏风险。

2、建立规律进食:

固定每日5-6次进餐时间,控制单次用餐在30分钟内完成。避免追喂、哄骗等不良喂养行为,营造轻松就餐环境。可配合使用定时器培养自主进食意识,两餐间隔保持3-4小时消化空窗期。

3、补充锌元素:

缺锌可能导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可适当食用牡蛎、牛肉、南瓜子等富锌食物。临床常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制剂进行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补充周期,过量补锌可能引发恶心等不良反应。

4、中医贴敷治疗:

小儿厌食贴多含山楂、神曲等健脾消食药材,通过神阙穴、中脘穴等部位透皮吸收发挥作用。使用前需清洁皮肤,每次贴敷不超过4小时,出现皮肤发红应立即停用。注意与西药间隔2小时以上使用。

5、心理行为干预:

排除焦虑、家庭冲突等心理因素,避免在餐桌上批评教育。采用游戏化进食奖励机制,如星星积分表等正向激励。对严重拒食超过1周或伴随体重下降者,需及时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

日常可准备山楂麦芽饮等开胃食疗方,将山药、茯苓等药食同源食材加入粥品。鼓励餐前适量活动促进胃肠蠕动,但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及进食量变化,连续3日摄入不足基础代谢量60%或出现脱水症状时需就医。建立生长曲线监测图表,定期评估营养状况比单纯改善食欲更重要。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早产儿 尿布疹 蛲虫病 毒蛇咬伤 环状胰腺 喉原位癌 巴特综合征 癫痫持续状态 大泡性角膜病变 皮下脂肪肉芽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