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下眼袋像脉搏一样跳动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怀孕时有两个脉搏?

怀孕时出现两个脉搏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与腹主动脉搏动、胎儿心跳感知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主要有腹主动脉搏动传导、孕妇自我感知误差、胎儿心脏活动、孕妇体位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

一、腹主动脉搏动传导

孕妇腹部的腹主动脉位置较浅,随着子宫增大可能被推挤至体表附近,其强劲的搏动容易被误认为第二个脉搏。这种搏动通常位于脐周偏左位置,节律与母体心率一致,无须特殊处理。建议避免紧身衣物压迫腹部,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即可。

二、孕妇自我感知误差

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增强孕妇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导致将同一脉搏在不同部位如桡动脉与颈动脉的跳动误判为双脉搏。这种情况可通过调整测量姿势,选择单一标准测量点通常以桡动脉为准来排除干扰。

三、胎儿心脏活动

孕中晚期胎儿心脏搏动可通过腹壁被感知,尤其在消瘦孕妇或胎儿背向腹前壁时更明显。胎儿心率正常为每分钟110-160次,明显快于母体脉搏。可通过超声多普勒鉴别,禁止自行长时间按压腹部寻找胎心。

四、孕妇体位影响

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而引发代偿性心率增快,此时若同时测量上肢和下肢脉搏可能出现差异。建议采取左侧卧位改善循环,避免长时间平躺。

五、血流动力学改变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会使脉搏更加强劲,某些血管分叉处可能出现湍流,产生类似双搏动的触感。这种情况多属于生理性改变,但需排除妊娠高血压等病理因素,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和尿蛋白。

孕妇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饮食上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预防妊娠贫血。每天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若双脉搏伴随头晕、视物模糊或水肿加重,应立即就医排查子痫前期等并发症。所有体征观察均需结合专业胎心监护和产科检查,禁止自行诊断。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

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是桡动脉。桡动脉位于手腕内侧靠近拇指根部的位置,具有位置表浅、易于定位、受干扰少等特点。其他常用部位还包括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测量脉搏时需根据患者年龄、体型及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

1、桡动脉

桡动脉是临床最常用的脉搏测量部位,位于手腕掌侧桡骨茎突内侧。该处动脉位置表浅,仅覆盖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搏动明显且易于触诊。测量时需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轻按于患者腕部,避免用力过大压迫动脉。桡动脉测量适用于大多数成年人及儿童,但休克患者可能因外周循环衰竭导致搏动减弱。

2、颈动脉

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喉结连线中点处,是评估心脏骤停的首选部位。该动脉管径粗大,即使在低血压状态下仍可能触及搏动。触诊时需单侧轻按,避免同时压迫双侧颈动脉导致脑缺血。颈动脉测量常用于急救场景,但老年人可能存在动脉硬化斑块,过度按压存在栓塞风险。

3、肱动脉

肱动脉走行于上臂内侧肘窝上方,是血压测量的标准部位。该动脉位置相对固定,在桡动脉搏动微弱时可作为替代测量点。测量时需要将手臂伸直并轻度外展,用拇指或食指在肱二头肌腱内侧寻找搏动。婴幼儿因腕部脂肪较厚,常优先选择肱动脉测量脉搏。

4、股动脉

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是评估下肢循环的重要标志。该动脉搏动强而有力,在严重外伤或休克时可用于判断核心循环状态。触诊时需要患者平卧并放松腹部肌肉,用两指在腹股沟皱褶中点下方垂直按压。由于位置特殊,常规体检中较少使用该部位测量脉搏。

5、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延伸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隙,是评估外周血管病变的常用部位。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查该处搏动以早期发现血管并发症。触诊时需轻柔按压足背中央偏内侧,肥胖或水肿患者可能难以触及。该部位搏动微弱可能提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

测量脉搏时应选择清洁安静的环境,患者需保持平静状态至少5分钟。触诊前清洁双手并温暖手指,避免指甲过长损伤皮肤。每次测量需持续30秒以上,心律不齐者应测量满1分钟。记录脉搏频率、节律、强弱及对称性等特征。长期监测建议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对比不同体位下的脉搏变化。发现脉搏异常增快、减慢或不规则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眼角眼袋肿了怎么回事?

眼角眼袋肿了可能与睡眠不足、过敏反应、结膜炎、睑腺炎、肾病综合征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冷敷、抗过敏治疗、抗生素滴眼液、手术引流、原发病治疗等方式缓解。

1、睡眠不足

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水肿。表现为晨起时下眼睑浮肿明显,按压有轻微凹陷。改善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睡前限制饮水并垫高枕头有助于减轻水肿。

2、过敏反应

接触花粉、化妆品等过敏原后,眼睑皮肤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伴有瘙痒或灼热感。常见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眼睑呈半透明肿胀。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局部冷敷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3、结膜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结膜充血水肿可波及眼睑,多伴有分泌物增多、畏光等症状。细菌性结膜炎可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病毒性结膜炎需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加重感染。

4、睑腺炎

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会导致局部红肿热痛,早期表现为硬结伴眼睑水肿。可热敷促进化脓,成熟后需切开排脓。莫西沙星滴眼液可控制感染,切忌自行挤压以免引起眶蜂窝织炎。

5、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低蛋白血症时,会出现晨起眼睑水肿并逐渐蔓延至全身。需完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确诊后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用力揉搓眼部。过敏体质者需远离已知过敏原,选择无刺激性的眼部护理产品。出现持续肿胀伴视力下降、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饮食上控制盐分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脉搏节律异常有哪些?

脉搏节律异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律不齐、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类型。这些异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心脏疾病引起,需结合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1、窦性心律不齐

常见于健康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与呼吸周期相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通常无须特殊治疗,若伴随心悸症状可进行深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2、期前收缩

包括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表现为心跳提前出现后伴随代偿间歇。可能与熬夜、咖啡因摄入等诱因有关,频发早搏需排查心肌炎、冠心病等疾病,药物可选盐酸普罗帕酮片或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3、心房颤动

脉搏绝对不齐伴强弱不等,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抗凝治疗预防血栓,药物如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4、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脉搏脱漏,一度阻滞多无症状,三度阻滞需安装起搏器。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病有关,药物可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临时提升心率。

5、心动过速/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多由发热、贫血引发,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病理性原因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者需植入心脏起搏装置。

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监测血压心率。中老年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动态心电图筛查,若出现持续心悸、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需遵医嘱控制运动强度。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脉搏过快有什么危害?

脉搏过快可能增加心脏负担,长期未控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脉搏过快的原因主要有交感神经兴奋、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药物副作用等。

1、心脏负担加重

持续脉搏过快会导致心脏舒张期缩短,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能引起心肌代偿性肥厚。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可能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肌缺血风险

心率增快时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对于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脉搏过快易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概率。

3、心律失常恶化

基础存在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患者,脉搏持续过快可能加重原有心律紊乱。快速型房颤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形成,增加脑栓塞风险,需及时进行心率控制治疗。

4、器官灌注不足

心率过快时心脏每搏输出量下降,可能导致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减少。临床可表现为头晕、乏力、少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或急性肾损伤。

5、基础疾病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引起的脉搏过快若未及时纠正,可能加速原发病进展。甲亢未控制可导致甲亢性心脏病,严重贫血可能诱发贫血性心肌病,均需针对病因治疗。

发现脉搏持续超过100次/分钟应监测血压、心电图等基础检查,排查发热、脱水等可逆因素。日常需限制咖啡因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若伴随胸痛、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喉囊肿 口腔炎 脑积水 脑动脉瘤 骨化性肌炎 肋骨软骨炎 慢性荨麻疹 继发性高血压 迪格奥尔格综合征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