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主要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常见类型包括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等。胃癌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遗传因素、长期高盐饮食等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这种细菌会长期定植在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和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
2、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腺体逐渐减少,伴随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种病变使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易发生恶变。定期胃镜监测和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3、胃息肉胃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癌变概率,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胃息肉可能引起上腹不适、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胃镜。
4、遗传因素部分胃癌患者存在CDH1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这类患者胃癌发病年龄较早。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应提高筛查频率,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遗传性弥漫型胃癌患者可能需要预防性全胃切除术。
5、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的形成。腌制食品中的高盐和亚硝酸盐会增加胃癌风险。日常饮食应注意控制盐分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
预防胃癌需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避免高盐、腌制、烟熏食品,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胃病患者。出现持续上腹痛、消瘦、黑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胃癌后应根据分期选择内镜下切除、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胃癌治愈率较高。
脑癌是指生长在颅腔的新生物,又称颅内肿瘤,可起源于脑、脑膜、神经、血管及脑附件,或由身体的其他组织或脏器转移侵入颅内而形成,大都可产生头痛、颅内高压及局灶性症状。脑瘤的发生率约为1.9~5.4人/(年·10万人),占全身各种肿瘤的1%~3%。各年龄段都可发病,其中以20~40岁居多,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性质随年龄而有差异,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75%脑瘤在幕上,1岁以上幕下肿瘤发生率增高,16岁以前后颅窝肿瘤约占2/3;中年后胶质瘤、垂体瘤发生频率增高;老年人以胶母细胞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和转移性瘤占80%~90%。男性罹病约占55%。
脑癌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脑癌应这样划分:(1)神经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它又分成1—4级, 1—2级为偏良性的肿瘤, 3—4级称“恶性胶质瘤”。(2)脑膜瘤:占脑瘤的1/5,属良性肿瘤。(3)垂体瘤:占脑瘤的1/10,为良性肿瘤。(4)听神经瘤: 占脑瘤的8%,良性肿瘤。(5)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多属于良性肿瘤。
脑位于颅内,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80-90%。椎管内肿瘤占10-20%,原发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脑膜、脑神经、血管、胚胎残余、垂体等;继发者,有转移瘤和侵入瘤。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脑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由于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理学特性也不一样。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血运转移者,原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肿瘤直接侵入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脑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na/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如《左传》收录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恶石”,《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制砭石小大”等。这些都是远古人类以砭石治病的佐证。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生的民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所说的“东方”,相当于我国山东一带。近年来,在山东省发现了一批以针砭为题材的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雕刻着半人半鸟形的神医正在用砭石或细针给人治病。鸟形显然来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画像石反映了古代关于针砭起源的传说。
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