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肾病科

医治小儿遗尿方法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遗尿症是怎么回事?

小儿遗尿症可能由遗传因素、膀胱功能发育延迟、心理压力、尿路感染、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调整生活习惯、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父母一方或双方有遗尿史可能增加子女患病概率。建议家长记录孩子排尿时间表,避免睡前过量饮水,建立规律排尿习惯。此类情况通常无须药物干预,多数随年龄增长可自行改善。

2、膀胱功能发育延迟

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或神经调控未成熟可能导致夜间尿量超过储存能力。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如延迟排尿法逐步增加容量,白天每2小时提醒排尿。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利尿物质,晚餐后控制液体摄入量。

3、心理压力

家庭变故、学业压力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家长需避免责备,采用正向激励法,成功干夜可给予奖励。心理咨询可帮助缓解焦虑,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丙咪嗪等调节情绪药物。

4、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可能刺激膀胱引起尿急尿频。患儿可能出现排尿疼痛、尿液浑浊等症状,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同时保持会阴清洁。

5、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部分患儿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尿量增多。可通过限制晚间饮水量、睡前排空膀胱改善,严重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调节激素水平,使用期间需监测血钠浓度。

家长应保持耐心,避免惩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日间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如中断排尿练习,晚餐宜清淡少盐。记录遗尿日记帮助医生判断诱因,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刺激排尿。若学龄期仍未改善或伴随日间尿失禁,需及时就诊排除脊柱裂等器质性疾病。多数患儿经系统治疗后可逐渐康复,预后良好。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遗尿症看什么科?

小儿遗尿症建议就诊儿科或小儿泌尿外科,可能与遗传因素、膀胱功能发育延迟、睡眠觉醒障碍、心理因素、泌尿系统感染等因素有关。

1、儿科

儿科医生可对小儿遗尿症进行初步评估,排除常见生理性因素。若患儿存在夜间多尿、排尿频率异常等情况,可能需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基础检查。对于单纯性遗尿症,医生可能建议行为干预如夜间限水、排尿训练等。

2、小儿泌尿外科

当遗尿伴随尿路感染、排尿疼痛或解剖结构异常时,需转诊小儿泌尿外科。专科医生会排查是否存在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继发性遗尿可能需药物如去氨加压素或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3、遗传因素

父母有遗尿史的孩子发病概率较高,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基因相关。这类患儿通常表现为夜间尿量过多,可通过遗尿报警器等行为疗法改善,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

4、膀胱功能发育延迟

部分患儿因膀胱容量较小或逼尿肌过度活跃导致尿床,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如定时排尿、盆底肌锻炼改善,必要时使用奥昔布宁等药物缓解膀胱过度活动。

5、心理因素

家庭变故、学业压力等可能诱发或加重遗尿症状。此类患儿需心理疏导结合行为治疗,家长应避免责备,建立奖励机制。若合并焦虑抑郁,需儿童心理科协同干预。

家长应记录患儿排尿日记,包括饮水时间、尿床频率等信息供医生参考。晚餐后限制液体摄入,睡前排空膀胱。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白天规律饮水有助于膀胱功能训练。若患儿超过5岁每周尿床超过2次,或伴随排尿疼痛、尿色异常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多数原发性遗尿症随年龄增长可自愈,但科学干预能加速康复进程。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儿遗尿症挂什么科?

小儿遗尿症建议挂儿科或儿童肾脏内科,可能与遗传因素、膀胱功能发育延迟、睡眠觉醒障碍、心理因素、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原因有关。

1、儿科

儿科是处理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首选科室,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初步判断遗尿原因。若存在日间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可能转诊至儿童肾脏内科进一步排查泌尿系统感染或结构异常。儿科医生可能建议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基础检查,并指导家长记录排尿日记以评估病情。

2、儿童肾脏内科

儿童肾脏内科专攻儿童泌尿系统疾病,适合排查继发性遗尿。医生会重点评估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病、神经源性膀胱等病理因素,可能安排尿动力学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对于伴有蛋白尿、血尿或肾功能异常的患儿,该科室可提供针对性治疗,如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调节尿液浓缩功能。

家长需注意避免睡前过量饮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排尿习惯,夜间可设定闹钟唤醒排尿。记录一周排尿情况有助于医生诊断,包括遗尿次数、尿量及是否伴随日间症状。心理支持尤为重要,切忌因尿床责备孩子,可通过奖励机制增强其信心。若遗尿持续至8岁以上或合并发热、腰痛等症状,须及时复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儿遗尿症要注意什么?

小儿遗尿症需注意夜间排尿管理、心理疏导、饮食调整、生活习惯干预及就医评估。主要有排尿训练、心理支持、限制睡前饮水量、避免刺激性食物、排查潜在疾病等因素。

1、排尿训练

建立规律排尿习惯是基础干预措施。建议家长帮助孩子白天定时排尿,夜间可设定闹钟唤醒排尿1-2次。使用排尿日记记录尿床频率,掌握排尿规律。膀胱功能训练可通过延迟排尿法逐步增加膀胱容量,每次有尿意时适当忍耐几分钟再如厕。

2、心理支持

儿童因尿床产生的羞耻感可能加重症状。家长需避免责骂,采用鼓励式教育,对干床夜晚给予奖励。可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让孩子理解这是常见现象。若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可寻求儿童心理医生指导进行行为认知疗法。

3、限制饮水量

每日液体摄入应前移,晚餐后2小时限制饮水量,睡前2小时完全禁水。全天饮水量均匀分配,避免暴饮。可记录每日饮水量与排尿时间关系,调整饮水计划。注意夏季或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4、饮食调整

晚餐避免高盐、辛辣、含咖啡因等利尿食物。牛奶等流质食物应在睡前3小时完成摄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12、镁的食物如鱼类、香蕉,可能改善神经调节功能。合并便秘者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因直肠充盈可能压迫膀胱。

5、疾病排查

持续尿床需排除糖尿病、尿路感染、脊柱隐裂等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建议尿常规、泌尿系超声、骶椎X线等检查。若存在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可能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继发于心理障碍者需专科治疗原发病。

家长应保持耐心,多数儿童遗尿症会随年龄增长自愈。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卧室设置防尿垫和备用衣物减轻压力。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诱发尿意。若6岁以上每周尿床超过2次或伴随日间尿失禁,建议儿童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评估。治疗期间可配合报警器疗法,尿湿时发出声响建立条件反射。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中医小儿遗尿类型及表现?

小儿遗尿在中医中主要分为肾气不足型、肺脾气虚型、肝经湿热型和心肾不交型四种类型,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肾气不足型表现为夜间遗尿频繁、尿清长;肺脾气虚型多见白天尿频、尿量少;肝经湿热型常见尿黄味重、烦躁易怒;心肾不交型则伴随睡眠不安、多梦易惊。

1、肾气不足型

肾气不足型遗尿患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导致。典型表现为夜间不自觉遗尿,尿量多且颜色清稀,可能伴有畏寒肢冷、发育迟缓等症状。中医治疗常用缩泉丸、桑螵蛸散等方剂温补肾阳,配合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家长需注意避免让孩子过度疲劳,晚餐后限制饮水量,睡前排空膀胱。

2、肺脾气虚型

肺脾气虚型多见于体质虚弱或病后失调的儿童。主要特点是白天尿频、尿急,尿量少而清,可能伴有自汗、食欲不振。治疗以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为主,重在健脾益肺。家长应督促孩子规律作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避免生冷饮食损伤脾胃阳气。

3、肝经湿热型

肝经湿热型常见于性情急躁的儿童。临床表现为尿色深黄、气味重,可能伴有口苦咽干、夜间磨牙等症状。中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泻肝胆湿热,配合针刺太冲、阳陵泉等穴位。家长需注意调节孩子情绪,饮食上减少辛辣油腻食物,适当饮用菊花、夏枯草等清热代茶饮。

4、心肾不交型

心肾不交型患儿多因学习压力或情志不畅导致。特征为遗尿伴睡眠浅、易惊醒,部分孩子会出现说梦话、踢被子等现象。治疗以交泰丸合孔圣枕中丹为主,交通心肾。家长应营造轻松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可配合按揉内关、三阴交等安神穴位。

小儿遗尿的中医调理需注重整体辨证,除药物治疗外,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排尿习惯,白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睡前2小时限水,夜间定时唤醒排尿。饮食宜清淡温补,避免寒凉生冷。同时要消除孩子心理压力,通过奖励机制增强自信心。若遗尿持续至学龄期或伴随发热、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疾病。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肾衰 胆管结石 黄斑裂孔 肩关节结核 脾良性肿瘤 倾倒综合症 斑状副银屑病 多形性脂肪瘤 混合型颈椎病 麻痹性睑外翻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