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在冬季高发主要与寒冷刺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高发等因素有关。心律失常可能由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电解质失衡、基础疾病加重、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保暖防寒、控制原发病、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干预。
1、寒冷刺激低温可直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诱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寒冷还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减少心肌供血,加重原有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建议冬季外出时穿戴保暖衣物,尤其注意头部和四肢防护。
2、自主神经失调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可能影响松果体褪黑素分泌,导致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会提高心肌细胞自律性,而副交感神经功能抑制会延长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二者共同增加窦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发生概率。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神经平衡。
3、呼吸道感染冬季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活跃,感染后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的心律失常。发热状态会使基础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荷。肺炎导致的低氧血症也可能诱发窦房结功能异常。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4、血液黏稠度增高低温环境下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容易形成微小血栓。这些血栓若堵塞冠状动脉微血管,可能引起心肌局部缺血,导致室性心律失常。适量饮水、避免久坐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5、维生素D缺乏冬季阳光照射不足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而维生素D缺乏与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20ng/ml时,房颤发生率显著升高。可通过检测维生素D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
冬季预防心律失常需注意多层次防护:保持室内温度18-22℃,外出时穿戴围巾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心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饮食上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高盐高脂饮食;雾霾天气减少户外活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出现心慌、胸闷症状持续不缓解时需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者,建议在入冬前到心内科进行专项评估。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