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大人发烧抽搐怎么处理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宝宝抽搐是怎么回事?

宝宝抽搐可能由高热惊厥、癫痫、脑膜炎、低钙血症、脑损伤等原因引起。抽搐是婴幼儿常见的急症表现,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抽搐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在6个月至5岁儿童。体温快速升高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能诱发,表现为全身强直或阵挛性抽搐,通常持续数分钟。发作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及时物理降温。多数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需排除其他病因。

2、癫痫

癫痫是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慢性疾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抽搐发作。婴幼儿癫痫发作可能表现为点头、肢体抽动或意识丧失。诊断需结合脑电图和临床表现,治疗包括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家长需记录发作情况,定期复诊调整用药。

3、脑膜炎

脑膜炎是脑膜受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除抽搐外,患儿多有发热、呕吐、前囟膨隆等症状。腰穿检查可确诊,治疗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重症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需早期干预。

4、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多见于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的婴幼儿。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手足搐搦或全身抽搐。发作时可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长期治疗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母乳喂养儿应注意母亲营养状况,配方奶喂养需保证足够钙摄入。

5、脑损伤

围产期缺氧缺血、颅内出血或外伤等导致的脑损伤可能引起抽搐。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风险较高。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和程度而异,可能伴有发育迟缓。治疗包括控制抽搐发作、营养神经和康复训练,严重病例需神经外科干预。

家长发现宝宝抽搐时应保持镇定,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记录抽搐时间和表现。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物品。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立即就医。日常应注意预防感染,保证营养均衡,定期体检监测生长发育。对于有抽搐史的患儿,家长应学习急救知识,遵医嘱规范用药和随访。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孩子突然抽搐的原因?

孩子突然抽搐可能与高热惊厥、癫痫发作、脑膜炎、低钙血症、中毒等因素有关。抽搐是儿童常见的急症表现,需要家长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尽快就医。

1、高热惊厥

6个月至5岁儿童在体温快速上升期可能出现全身性抽搐,通常持续1-3分钟。家长需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将头偏向一侧。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异物。多数高热惊厥不会遗留后遗症,但反复发作需排查癫痫可能。

2、癫痫发作

儿童癫痫可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肢体强直或阵挛,可能伴有尿失禁或口吐白沫。癫痫发作通常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需要视频脑电图确诊。家长需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及表现特征,发作超过5分钟或连续发作需紧急送医。常用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

3、脑膜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抽搐,常伴随发热、头痛、呕吐及颈项强直。新生儿表现为拒奶、前囟膨隆,较大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腰穿检查是确诊关键,延误治疗可能遗留听力损害等后遗症。家长发现异常需立即送急诊,不可自行使用止痉药物。

4、低钙血症

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可引起手足搐搦,表现为腕足痉挛、喉痉挛等。婴儿期常见于早产儿或人工喂养儿,发作时可通过压舌板刺激观察面神经征。轻症可通过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缓解,严重喉痉挛需静脉补钙。家长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保证充足日晒。

5、中毒

误服药物、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均可导致抽搐,常伴瞳孔变化、呼吸困难等。家长发现需立即清除口腔异物,保留可疑毒物样本送检。有机磷中毒会出现大蒜味口气,药物过量可能表现为心率异常。急救中心电话指导至关重要,未经专业指导切勿催吐。

日常生活中家长需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孩子接触细小物品和有毒物质。保证均衡营养摄入,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记录发作时的环境因素、持续时间及具体表现,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抽搐发作后孩子可能出现嗜睡,需保持侧卧位观察呼吸状况。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部分感染性疾病相关的抽搐,建议按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程序。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宝宝高热抽搐怎么办?

宝宝高热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记录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高热抽搐通常由感染性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脑部异常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将宝宝置于平坦安全处,解开衣领保持颈部伸展,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物品到口腔,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观察嘴唇颜色和呼吸频率,如出现面色青紫或呼吸暂停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为宜。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避免引起寒战或皮肤损伤。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调节室温至24-26℃。

3、药物降温

抽搐停止后可按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给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药物降温需与物理降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4、观察记录症状

详细记录抽搐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肢体表现及意识状态,用手机拍摄发作视频供医生参考。注意是否伴随呕吐、大小便失禁或单侧肢体抽动等特殊表现,这些信息对鉴别单纯性热性惊厥与癫痫有重要价值。

5、及时就医

首次发作、抽搐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需立即送医。急诊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脑电图等检查,必要时使用地西泮终止发作。对于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神经科随访可评估长期预后。

日常应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骤升,发热期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有热性惊厥史的宝宝在疫苗接种后需加强体温监测,家长可学习基本急救技能。注意均衡营养补充锌、铁等微量元素,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如家族中有癫痫病史或宝宝发育异常,建议尽早就诊儿童神经专科评估。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大人37.4℃算发烧吗?

大人体温37.4℃属于低热范围,需结合个体基础体温和症状综合判断。正常成人腋窝体温一般为36.0-37.0℃,口腔体温较腋窝高0.2-0.4℃,直肠体温较口腔高0.3-0.5℃。

生理性体温升高常见于剧烈运动、饱餐后或女性排卵期,这种体温波动通常不超过37.3℃且无伴随症状。若测量前有饮热水、穿戴过厚衣物或环境温度过高,也可能出现暂时性体温上升,休息30分钟后复测多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低热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轻度感染有关,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慢性疾病也可导致持续低热。若伴有头痛、乏力、咳嗽等症状,或低热持续超过3天,建议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引起的低热通常伴随特征性表现,如体重下降、关节疼痛等。

建议选择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规范测量,避免在运动后立即检测。保持每日固定时间监测体温并记录变化趋势,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若反复出现低热或伴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就诊排查潜在疾病,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癫痫抽搐发作急救措施?

癫痫抽搐发作的急救措施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记录发作时间、避免强行约束、及时就医等。癫痫发作通常由脑部异常放电引起,可能伴随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

1、保持通畅

患者抽搐时需立即将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解开衣领和腰带,清除口腔异物。不可强行撬开牙关或塞入硬物,避免造成牙齿损伤或误吸。观察呼吸是否平稳,若出现呼吸暂停或面色青紫,须立即呼叫急救。

2、防止受伤

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患者头部下方垫软物保护。发作期间不可按压肢体或试图制止抽搐,避免骨折或肌肉拉伤。发作后检查有无外伤,特别注意舌咬伤情况。公共场所发作时需疏散围观人群,保持环境安静。

3、记录时间

准确记录抽搐开始和结束时间,单次发作超过5分钟或短时间内连续发作需紧急送医。用手机拍摄发作过程视频有助于医生判断发作类型。记录发作前诱因如熬夜、闪光刺激等,以及发作后意识恢复时间。

4、避免约束

抽搐时肌肉强力收缩,强行按压可能导致关节脱臼。不要试图通过掐人中或泼冷水等方式终止发作,这些方法无效且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发作结束后协助患者侧卧休息,等待意识自然恢复,期间禁止喂食喂水。

5、及时就医

首次发作、孕妇发作或发作后持续意识模糊者需立即送医。既往确诊患者若发作频率增加、发作形式改变也应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就医时携带既往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详细描述本次发作特征和持续时间。

癫痫患者日常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饮食需均衡营养,限制酒精摄入。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定期陪同复查。外出时携带病情说明卡,注明用药信息和紧急联系人。规范服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等,不可擅自减停药物。发作控制良好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氧活动。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放线菌病 结肠扭转 肾性糖尿 肠系膜肿瘤 创伤性耳聋 黑布拉痒疹 交感性眼炎 白喉性心肌炎 特异性心肌病 颈部交感神经损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