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尿床为什么要治疗原因在这里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孩6岁了还经常尿床怎么办?

小孩6岁还经常尿床可通过行为训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尿床可能由膀胱发育迟缓、睡眠过深、心理压力、尿路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

1、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训练膀胱功能,建议白天每2-3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夜间可设置闹钟提醒孩子起床排尿,帮助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2、心理疏导:尿床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应避免责备,多给予鼓励和支持。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减轻心理负担。

3、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去氨加压素片0.2mg/次,睡前口服或丙咪嗪片25mg/次,睡前口服等药物,帮助减少夜间尿量或改善膀胱功能。

4、饮食调整:避免睡前大量饮水,晚餐减少含咖啡因和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巧克力、碳酸饮料等。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促进肠道健康。

5、就医检查:尿床可能与尿路感染、糖尿病等疾病有关,建议进行尿常规、血糖等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必要时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评估膀胱和肾脏功能。

孩子尿床问题需要综合干预,家长应耐心配合治疗,避免过度焦虑。通过行为训练、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大多数孩子的尿床问题可以得到改善。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潜在疾病。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孩子老尿床怎么回事?

孩子老尿床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引起,通常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心理疏导和医疗干预等方式改善。

1、膀胱发育不全:儿童的膀胱容量较小,控制排尿的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在夜间出现尿床。建议通过定时排尿训练,帮助孩子逐渐增强膀胱控制能力,避免睡前大量饮水。

2、睡眠过深:部分儿童睡眠较深,难以感知膀胱充盈的信号,导致尿床。家长可尝试在夜间定时唤醒孩子排尿,帮助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3、心理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影响孩子的排尿控制能力。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和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4、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频、尿急等症状,增加尿床的风险。尿路感染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痛、尿液浑浊等症状。治疗可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125mg/次,每日3次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50mg/次,每日2次。

5、糖尿病:糖尿病可能导致多尿症状,增加尿床的可能性。糖尿病可能与遗传、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片500mg/次,每日2次。

饮食上应避免摄入过多含糖饮料和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和蔬菜。运动方面,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睡眠质量。护理上,家长应耐心引导,避免责备,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健康的排尿习惯。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我姑娘十三岁了晚上还尿床怎么办?

夜间遗尿可通过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夜间遗尿通常由生理发育迟缓、膀胱功能异常、心理压力、睡眠障碍、遗传等因素引起。

1、生理发育:儿童膀胱控制能力发育较慢可能导致遗尿。建议进行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帮助增强膀胱容量和控制能力。

2、膀胱功能:膀胱过度活跃或容量较小可能引发遗尿。可尝试盆底肌肉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减少夜间排尿次数。

3、心理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可能加重遗尿。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避免责备,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4、睡眠障碍:深度睡眠导致孩子对膀胱充盈感不敏感。建议调整睡眠环境,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5、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遗尿史可能增加孩子遗尿的风险。虽然无法改变遗传因素,但通过综合治疗和行为干预,仍可有效改善症状。

饮食上避免摄入过多含咖啡因或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巧克力、碳酸饮料。鼓励孩子白天多喝水,晚上减少液体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若症状持续,建议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9岁还尿床要警惕哪四种病?

9岁还尿床可能与遗尿症、尿路感染、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四种疾病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

1、遗尿症:遗尿症是儿童尿床的常见原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膀胱功能异常有关。治疗上可通过行为疗法,如夜间定时唤醒排尿,配合心理疏导减少焦虑情绪。对于严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去氨加压素片0.2mg/次,睡前口服或抗胆碱药物如奥昔布宁片,5mg/次,每日2次。

2、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进而引发尿床。尿路感染通常与细菌感染有关,需进行尿液检查确诊。治疗上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375mg/次,每日3次或头孢克肟片100mg/次,每日2次,同时注意多喝水、保持个人卫生。

3、糖尿病:糖尿病患儿可能出现多尿、口渴等症状,夜间尿床是常见表现。糖尿病需通过血糖检测确诊,治疗上需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如诺和灵R,剂量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或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片,500mg/次,每日2次。

4、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导致夜间缺氧,影响膀胱控制功能,进而引发尿床。睡眠呼吸暂停通常与肥胖、扁桃体肥大等因素有关,需进行睡眠监测确诊。治疗上可通过减肥、手术如扁桃体切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改善症状,必要时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

饮食上建议减少睡前饮水,避免摄入含咖啡因或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巧克力、碳酸饮料。运动方面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膀胱控制能力。心理护理上应避免责备孩子,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若尿床持续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如何正确引导婴幼儿少尿床?

婴幼儿少尿床可通过建立规律排尿习惯、减少睡前饮水量、使用尿布提醒等方式引导。尿床可能由生理发育未成熟、睡眠过深、心理压力等原因引起。

1、规律排尿:培养婴幼儿定时排尿的习惯,白天每2-3小时提醒一次,夜间睡前排尿一次。通过固定时间提醒,帮助婴幼儿形成条件反射,减少尿床概率。家长需耐心引导,避免责备,以免增加心理负担。

2、控制饮水:睡前1-2小时减少饮水量,避免摄入过多液体。白天保持正常饮水,但睡前限制饮水量有助于减少夜间膀胱负担。注意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利尿作用的饮料,如可乐、茶等。

3、尿布提醒:使用尿湿提醒器,当婴幼儿尿床时,设备会发出声音或震动,帮助孩子建立夜间排尿意识。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幼儿,配合家长引导,逐步减少尿床次数。

4、心理疏导:尿床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如家庭环境变化、入学适应等。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通过鼓励和陪伴,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尿床现象。

5、睡眠调整:确保婴幼儿睡眠环境舒适,避免过度疲劳。睡眠过深可能导致尿床,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家长可在夜间定时唤醒孩子排尿,帮助建立夜间排尿习惯。

日常饮食中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牛奶、鸡蛋等,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等,促进身体发育。家长需保持耐心,避免责备,逐步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排尿习惯。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喉麻痹 盲肠炎 膈下脓肿 结肠扭转 皮肤蝇蛆病 多形性日光疹 基础代谢率异常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