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需立即采取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快速补液及紧急送医等措施。创伤性休克通常由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剧烈疼痛或重要器官损伤引起,可能伴随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意识模糊等症状。
1、止血直接压迫伤口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可使用干净敷料或衣物持续按压出血部位。若四肢大出血且压迫无效,可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但需记录使用时间避免组织坏死。止血后应避免频繁查看伤口,防止凝血块脱落。
2、保持气道通畅立即清除口腔异物,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若出现呕吐或昏迷,采用抬颌法开放气道,必要时进行口咽通气道置入。呼吸微弱或停止时须立即开始人工呼吸,每5-6秒给予1次呼吸支持。
3、维持体温用保温毯或干燥衣物包裹患者,避免暴露于低温环境。休克状态下体温调节功能受损,低温会加重凝血障碍和酸中毒。禁止给予热水袋等主动加热措施,可能造成外周血管扩张加剧休克。
4、快速补液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首选等渗晶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输注。有条件时可使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等胶体液,但24小时内不超过1500毫升。补液过程中需持续监测颈静脉充盈度和尿量变化。
5、紧急送医在实施初步救治同时立即联系急救系统,转运时保持患者平卧位,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向接诊医生详细说明受伤机制、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补液量,为后续输血和手术争取时间。
创伤性休克患者后期护理需严格卧床休息,逐步恢复饮食时优先选择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康复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帮助组织修复,或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伤口完全愈合前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家属需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时及时返院复查。
创伤性休克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伤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并发症控制等。预后良好的患者通常能恢复日常生活,而严重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或生命威胁。
1、伤情严重度:创伤性休克的预后与初始伤情密切相关。轻度休克患者经过及时补液和止血处理后,恢复较快,预后良好。重度休克患者可能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预后较差,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治疗及时性: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维持组织灌注是治疗的核心。延迟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增加死亡风险。
3、并发症控制:创伤性休克患者常伴有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有效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可显著改善预后。例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监测凝血功能并纠正异常。
4、基础健康状况: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影响预后。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恢复能力较弱,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5、心理支持:创伤性休克患者可能经历心理创伤,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需综合评估,早期治疗和全面护理是关键。饮食上建议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促进组织修复。运动方面,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监测器官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预后质量。
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扩容措施首选液体为晶体液,具体包括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和平衡盐溶液。晶体液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同时价格低廉且易于获取,是临床急救中的首选。
1、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是最常用的晶体液,其成分与人体血浆相似,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休克状态。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相近,不会引起细胞内外液体的快速转移,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2、乳酸林格液:乳酸林格液是一种含有乳酸钠的晶体液,其电解质成分更接近人体血浆,能够更好地维持酸碱平衡。乳酸林格液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还能提供一定的能量,适合在长时间急救中使用。
3、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是一种含有多种电解质的晶体液,其成分与人体血浆相似,能够更好地维持电解质平衡。平衡盐溶液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还能预防电解质紊乱,适合在复杂创伤情况下使用。
4、胶体液:在晶体液补充后,如果患者血容量仍不足,可以考虑使用胶体液进行进一步扩容。胶体液包括羟乙基淀粉和明胶,能够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稳定。胶体液的使用需要谨慎,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5、血液制品:在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存在大量失血,需要及时输注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和血浆,以补充血容量和改善携氧能力。血液制品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
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扩容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同时,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在饮食方面,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在运动方面,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促进身体恢复。在护理方面,患者应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