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膻中穴和肺俞穴是中医常用的三个穴位,分别位于颈部、胸部和背部。
1、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时可低头,在颈部后方最突出的骨节下方找到凹陷点。该穴位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颈椎病等,具有疏风解表、通阳散寒的作用。
2、膻中穴:
膻中穴在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该穴位是任脉要穴,主治胸闷、心悸、咳嗽等胸部不适症状,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3、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时先找到大椎穴,向下数三个椎体,在其下方旁开两横指处。该穴位主治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具有宣肺止咳、调理肺气的功效。
日常保健中可适度按摩这些穴位,但需注意力度适中。按摩前应保持环境温暖,避开饭后或饥饿时操作。孕妇、皮肤破损者及严重疾病患者应避免自行刺激穴位。若出现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曲骨穴可以辅助治疗前列腺炎,同时可配合按摩中极穴、关元穴等穴位改善症状。前列腺炎可能与细菌感染、久坐不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会阴部胀痛等症状。
曲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按摩该穴位有助于缓解前列腺炎引起的排尿不适。中极穴在下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适度按压可改善尿频尿急。关元穴在脐下3寸,长期按摩能增强膀胱功能。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适中力度顺时针揉按,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穴位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需配合药物治疗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骑车或久坐,适当进行提肛运动,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涌泉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
1、大椎定位大椎穴是督脉要穴,具体位置在人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方的凹陷中。取穴时可低头,颈部后方最突出的骨性隆起为第七颈椎棘突,其下方凹陷即为大椎穴。该穴位深层有颈横动脉分支分布,浅层有第八颈神经后支支配,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颈椎病等病症,针灸或艾灸操作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2、涌泉定位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起始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取穴时可采用卷足姿势,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中央即是。该穴位深层有足底动脉弓分支,浅层有足底内侧神经分布,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高血压等病症,日常可通过适度按摩刺激,但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
准确定位穴位需要结合解剖标志与专业指导,自行操作可能存在风险。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穴位刺激,同时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造成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穴位保健需长期坚持,但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就医,不可替代正规医疗。
失眠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可选择百会穴、神门穴、三阴交穴、安眠穴、内关穴等穴位。针灸治疗失眠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根据个体体质差异调整穴位配伍与针刺手法。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属督脉要穴。刺激该穴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改善焦虑型失眠伴有的头晕目眩症状。临床常与四神聪穴配伍使用,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孕妇及高血压患者慎用此穴。
2、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为手少阴心经原穴。主治心肾不交型失眠,对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效果显著。操作时需避开尺动脉,可与太溪穴形成上下配穴。皮肤感染者应避开此穴。
3、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属足太阴脾经。适用于女性更年期失眠及心脾两虚型失眠,能调节内分泌功能。针刺时可配合足三里穴增强疗效,月经期女性应避免强刺激。下肢静脉曲张者需谨慎操作。
4、安眠穴经外奇穴,位于耳垂后方凹陷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对各类失眠均有镇静作用,尤其适合耳鸣伴失眠者。常采用捻转补法,与耳穴神门点配合效果更佳。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深刺。
5、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主治肝郁化火型失眠伴胸闷心悸,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操作时注意避开正中神经,与太冲穴配伍可增强疏肝效果。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
失眠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睡前两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与电子设备使用。饮食宜清淡,晚餐不过饱,可适量食用小米、莲子、酸枣仁等安神食材。配合八段锦、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可增强疗效。治疗期间记录睡眠日记有助于医师调整方案,若出现持续心悸、头痛等不适需及时复诊。建议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间需间隔3-5天。
心俞穴的简单准确取穴方法是先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时可采用坐姿或俯卧位,借助肩胛骨下角连线、脊柱骨性标志等体表参照物辅助定位。
1、骨性标志定位法心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时先找到第7颈椎棘突低头时颈部最突出的骨头,向下数至第5胸椎棘突。从该棘突下缘向两侧水平旁开约两横指宽度1.5寸,即为此穴。实际操作时可让被取穴者双臂自然下垂,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中线距离约为3寸,取其中点即为旁开1.5寸的标准位置。
2、肩胛骨参照法当被取穴者双手叉腰时,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通常平对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上推两个椎体即为第5胸椎,再按上述方法旁开1.5寸取穴。此法特别适合体型偏胖或脊柱触诊困难者,肩胛骨下角作为稳定体表标志能有效提高定位准确性。
3、体表投影辅助法心俞穴在体表投影约平对肩胛冈内侧端水平线。取穴时可让被取穴者暴露背部,用记号笔标记两侧肩胛冈最高点连线,该线向下约3-4厘米处即为第5胸椎水平。再结合脊柱中线旁开1.5寸的横向定位,可形成交叉定位点。
4、简易取穴姿势被取穴者采用坐位前倾或俯卧位时,背部肌肉放松更利于触诊定位。操作者可用拇指指腹沿脊柱两侧纵向滑动,感受椎体棘突的骨性突起。找到第5胸椎后,用食中二指并拢作为1.5寸的测量工具,从棘突下缘水平向外侧量取,指端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穴位所在。
5、验证穴位反应准确定位后可通过按压验证,正确的心俞穴按压时会出现明显酸胀感,部分敏感者可有向胸前区放射的得气感。穴位处肌肉组织常较周围略紧张,触摸可能有细小结节。若定位偏差较大则无明显特殊反应,需重新校准椎体计数和旁开距离。
取穴时注意保持环境温暖避免受凉,操作前修剪指甲防止划伤皮肤。对于骨质疏松或脊柱变形者,建议由专业医师操作。日常保健可采用指揉法按压心俞穴,每次3-5分钟,有助于宁心安神。穴位刺激应避开饱餐后或极度疲劳时,局部有皮肤破损或炎症时禁止操作。长期坚持正确取穴按摩,对心悸失眠等症有辅助调理作用。
孩子太阳穴疼可通过热敷按摩、调整作息、补充水分、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太阳穴疼可能由睡眠不足、用眼过度、偏头痛、鼻窦炎、紧张性头痛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用温热毛巾敷于太阳穴处10分钟,配合轻柔打圈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温度不超过40摄氏度,避免烫伤皮肤。该方法适用于因受凉或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
2、调整作息保证每日8-10小时规律睡眠,避免熬夜写作业或玩电子产品。学习时每40分钟休息5分钟,远眺放松眼部肌肉。建立固定作息时间表有助于缓解因生物钟紊乱引发的头痛。
3、补充水分分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每日饮水量按体重每公斤50毫升计算。脱水会导致脑脊液压力变化诱发头痛,尤其运动后需及时补液。可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佳。
4、心理疏导通过绘画、音乐等游戏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家长应避免过度强调学业成绩。持续性焦虑可能引发紧张性头痛,表现为太阳穴压迫感。建议每天进行15分钟亲子互动交流。
5、药物治疗若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或伴随呕吐,需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儿童适用解热镇痛药,或赛庚啶等抗组胺药治疗鼻窦炎相关头痛。所有药物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家长应记录孩子头痛发作时间、频率及伴随症状,避免给予含咖啡因饮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控制屏幕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香蕉、坚果,规律三餐避免饥饿性低血糖。若每周发作超过2次或出现视物模糊、高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儿科专科。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