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急症需立即采取平卧位、监测生命体征并呼叫急救中心,急救流程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及对症处理。
1、体位管理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抬高头部约30度,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松解领口及腰带,保持环境安静通风。体位管理可减少回心血量,降低颅内压,防止跌倒引发二次伤害。
2、血压监测使用经过校准的电子血压计每5分钟测量一次,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避免使用水银血压计以免延误时间。监测过程中需观察有无视物模糊、胸痛等靶器官损害症状,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
3、药物干预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可快速降压,静脉注射乌拉地尔适用于合并主动脉夹层者。使用硝酸甘油需避光保存,注意可能引发反射性心动过速。所有降压药物均需严格掌握禁忌证,避免血压骤降超过25%。
4、器官保护对出现抽搐者垫软物防舌咬伤,脑水肿患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急性左心衰患者取端坐位并予利尿剂,心肌缺血者需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靶器官保护措施需与降压治疗同步实施。
5、转运准备提前清理急救通道,准备便携式氧气瓶和除颤仪。向接诊医院传输血压曲线和用药记录,明确标注症状起始时间。转运途中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高血压急症患者急救后应转入监护病房,后续需低盐饮食并规律服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长效降压药。每日晨起空腹监测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屏气动作。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靶器官评估,必要时完善肾动脉造影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触电急救心肺复苏的方法主要包括判断环境安全、检查意识呼吸、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步骤。触电后心脏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急救人员。
1、判断环境安全施救前需确保自身与触电者脱离电源环境,避免二次触电。使用干燥木棍等绝缘体移开电线,或切断电源总闸。高压电触电时禁止直接接触伤者,须等待专业人员处理。
2、检查意识呼吸轻拍双肩大声呼唤,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触电后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肌肉强直或烧伤,需在5-10秒内完成评估。若患者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按压点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触电导致的心室颤动是猝死主因,持续按压可维持器官供血。
4、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触电可能引发舌后坠或呕吐物阻塞,需用手指钩出可见异物。颈椎损伤者改用推举下颌法,避免头部过度后仰。
5、人工呼吸捏紧鼻子对口吹气,每次吹气1秒见胸廓抬起。单人施救时按压与呼吸比为30:2,双人施救可改为15:2。若存在面部烧伤或不愿口对口接触,可仅做持续胸外按压。
触电复苏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即使恢复自主呼吸也须送医检查。电流可能造成深层组织损伤、心律失常等迟发反应。日常应定期检查电器线路绝缘性,潮湿环境使用漏电保护装置,儿童活动区域安装安全插座。建议接受专业急救培训,掌握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抢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识别、心肺复苏、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和后续治疗五个关键步骤。心脏骤停是临床急危重症,抢救需争分夺秒,规范操作可显著提高生存概率。
1、立即识别快速判断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触摸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施救者需在10秒内完成评估,同时大声呼救并启动急救系统。识别过程中避免反复确认脉搏而延误抢救,对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心肺复苏采用C-A-B顺序实施,先进行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单人施救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时可不中断按压。高质量心肺复苏是维持重要器官灌注的基础,须持续至获得除颤设备或专业团队接手。
3、电除颤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后立即分析心律,对可除颤心律如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给予200J双相波电击。除颤后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再评估心律。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使用AED时需确保所有人员脱离患者,避免干扰心律分析。
4、高级生命支持由专业医疗团队实施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静脉给药如肾上腺素每3-5分钟1毫克,对顽固性室颤可加用胺碘酮。持续监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如低氧血症、低血容量等。高级生命支持阶段需维持心肺复苏质量,避免过度通气和按压中断。
5、后续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维持体温32-36℃持续24小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和心脏病因筛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植入式除颤器。加强器官功能支持,预防再灌注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开展早期康复干预。
心脏骤停抢救需全民普及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AED设备。抢救成功后患者需长期随访,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庭环境中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心脏病。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可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整体救治成功率。
治疗脑梗的急救药物主要有阿替普酶、尿激酶、依达拉奉、丁苯酞、阿司匹林等。脑梗即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急救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溶解血栓、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功能为主要目标。
一、阿替普酶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该药能特异性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恢复脑血流。使用时需严格把握时间窗,通常发病后4.5小时内效果最佳。可能出现出血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二、尿激酶尿激酶为直接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栓,常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其溶栓效果与用药时机密切相关,需在发病6小时内使用。用药期间需警惕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禁用于有出血倾向或近期手术患者。
三、依达拉奉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药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适用于发病后72小时内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等,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四、丁苯酞丁苯酞为脑微循环改善剂,可通过重构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等多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适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不影响继续治疗。
五、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急性脑梗死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可降低早期复发风险。需注意胃肠道刺激、出血等不良反应,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
脑梗死急救需争分夺秒,患者出现突发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除药物治疗外,恢复期需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急性期后仍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复发,并定期复查评估病情。
突发癫痫发作时需立即采取防止外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避免强行约束或塞入异物。癫痫发作主要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常见于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等患者。
1、防止外伤迅速移开周围尖锐物品,用软垫保护患者头部。发作时肢体抽搐可能导致碰撞伤,但不可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对后续诊疗有重要价值。
2、保持侧卧位将患者调整为侧卧姿势,解开衣领腰带。该体位可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利于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需持续观察至完全清醒。
3、清理口腔仅当口腔有明显异物时可用手指勾出,切勿强行撬牙塞入压舌板。癫痫发作时咬肌力量极大,强行开口可能导致施救者手指受伤或患者牙齿断裂。
4、观察记录记录抽搐起始时间、持续时长及具体表现形式。局灶性发作或发作超过5分钟需紧急送医。视频记录发作过程能为医生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5、后续处理发作停止后协助清理呕吐物,给予心理安抚。首次发作、孕妇发作或发作后持续意识障碍者须立即就医。长期癫痫患者应规律服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
癫痫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6和镁元素,适度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定期陪同复查脑电图,外出时随身携带注明病情和用药的急救卡。发作频繁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停药。
脑出血家庭急救需避免错误操作,主要有禁止随意搬动患者、禁止喂食喂水、禁止盲目用药、禁止剧烈摇晃患者。
1、禁止随意搬动患者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应保持原地平卧,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或身体大幅度移动。不当搬运可能导致出血加重或引发二次损伤,尤其是颈椎和头部需保持固定。正确做法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使用担架平移转运。若必须移动,需多人协同保持患者头颈躯干呈直线。
2、禁止喂食喂水脑出血患者常伴随意识障碍或吞咽功能受损,喂食喂水易引发误吸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即使患者清醒口渴,也不可给予任何食物或液体,包括药物口服。急救期间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必要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3、禁止盲目用药未经专业评估使用降压药、止血药等可能干扰后续治疗。脑出血后血压升高可能是机体自我保护机制,强行降压可能加重脑缺血。家属切勿自行给予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这类药物会加剧出血。急救时应记录患者症状变化时间点,供医疗人员参考。
4、禁止剧烈摇晃患者试图通过拍打、呼喊唤醒昏迷患者会加速颅内出血扩散。脑出血后脑组织处于水肿状态,外力刺激可能诱发脑疝等致命并发症。正确做法是保持环境安静,解开患者领口腰带,观察呼吸脉搏。若出现呼吸停止,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而非摇晃刺激。
脑出血急救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转运途中避免颠簸。恢复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语言障碍者可进行专业言语治疗。家属需学习识别再出血征兆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恶化等,发现异常及时送医。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既往出血部位和治疗方案,便于后续随访管理。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