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通常先经历少尿期后进入多尿期。
急性肾衰竭的病程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少尿期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每日尿量常不足400毫升,此时体内水分和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可能出现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多尿期则出现在肾功能开始恢复时,尿量显著增加甚至超过正常水平,每日可达3000毫升以上,但尿液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需警惕脱水风险。
少尿期通常持续1-2周,若病情严重可能延长;多尿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多数持续1-3周。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数月。慢性肾衰竭的病程进展较缓慢,尿量变化不如急性期典型。
患者应严格限制水分和盐分摄入,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少尿无尿可能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需及时明确病因。
1、肾前性因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是常见诱因,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心力衰竭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实质未受损,表现为尿量骤减伴尿液浓缩。早期通过补液、输血等纠正原发病后尿量可恢复,延误处理可能进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2、肾性因素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质病变可直接损伤肾单位,慢性肾病晚期也可导致少尿。这类情况常伴随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需通过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压迫、前列腺增生等使尿液排出受阻,初期表现为排尿困难,完全梗阻时出现无尿。双侧输尿管梗阻或孤立肾梗阻属于急症,需通过导尿、手术解除梗阻。长期未处理可能继发肾积水、肾功能衰竭。
出现少尿无尿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监测每日尿量及体重变化。日常应保持适量饮水,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突发无尿伴腰痛、发热需警惕泌尿系梗阻,建议急诊处理。肾功能异常者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定期复查肌酐、电解质等指标。
宝宝天热时尿少尿黄通常由水分摄入不足、汗液蒸发增多、尿液浓缩、饮食结构改变、泌尿系统轻微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增加饮水量、调整喂养方式、观察尿液变化、保持环境凉爽、必要时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
1、水分摄入不足:
高温环境下宝宝通过呼吸和皮肤散失水分增多,若未及时补充足够液体,会导致尿量减少。母乳喂养的婴儿需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在两餐间喂少量温开水。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提供稀释果汁或米汤,避免含糖饮料。
2、汗液蒸发增多:
气温升高时宝宝体表汗液分泌量可达常温时的2-3倍,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增加会使尿液生成减少。表现为尿色深黄、尿布更换间隔延长。建议保持室温26℃以下,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每日温水擦浴2-3次。
3、尿液浓缩:
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会重吸收更多水分维持血容量,导致尿液中尿素和电解质浓度升高。正常婴幼儿尿液应呈淡黄色,若呈现深黄色或琥珀色需警惕脱水。可观察前囟是否凹陷、口唇是否干燥等脱水征兆。
4、饮食结构改变:
夏季辅食添加不当可能影响尿液性状,如过早添加高蛋白辅食会增加肾脏溶质负荷。6-12月龄宝宝建议增加西瓜、梨等含水量高的水果泥,减少蛋黄、肉泥等高蛋白食物的单次摄入量。
5、泌尿系统轻微感染:
高温环境下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可能伴随排尿哭闹、发热等症状。女婴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生,与尿布更换不及时有关。发现尿液浑浊、有异味时需留取晨尿送检,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夏季需特别注意宝宝的液体补充,母乳喂养者按需哺乳不需额外喂水,人工喂养者每日饮水量可按150毫升/公斤体重估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正午外出,选择浅色透气棉质衣物。观察每日尿布更换次数,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应达6-8次/日,婴幼儿4-6次/日。若持续12小时无尿、尿量少于1毫升/公斤/小时或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可适当增加冬瓜、黄瓜等利尿食材的辅食比例,避免食用过咸食物加重肾脏负担。
大量出汗引起少尿通常是生理性现象,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高温环境、剧烈运动、电解质失衡、肾脏调节功能等因素有关。
1、水分摄入不足:
出汗量增加时若未及时补充水分,体内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会导致尿量减少。建议根据出汗量动态调整饮水量,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温水。
2、高温环境影响:
环境温度超过32℃时,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会导致体液丢失加速。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水分重吸收,属于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需保持环境通风并避免正午外出。
3、剧烈运动消耗:
高强度运动时汗液分泌量可达每小时1-2升,同时肌肉血流增加使肾脏滤过率暂时降低。运动后2小时内尿量恢复属于正常现象,建议运动前后称重补足丢失体重。
4、电解质紊乱:
汗液中含钠、钾等电解质,大量出汗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引发少尿。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需注意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无糖配方。
5、肾脏调节反应:
当体液丢失达体重2%时,肾脏通过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钠排泄,同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水分重吸收。这种代偿机制通常在24小时内随补水自行缓解。
出现少尿时应观察是否伴随口渴、头晕、心悸等脱水症状,及时补充含电解质液体。建议每日尿量维持在1000-2000毫升,可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丰富的果蔬,避免饮用酒精或咖啡因饮料加重脱水。若少尿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尿液颜色加深、水肿等症状,需排查急性肾损伤等病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时少尿主要与体液重新分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出汗量增多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1、体液重新分配:
运动时骨骼肌血流量显著增加,导致部分体液从循环系统转移至肌肉组织。这种生理性调节会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肾脏灌注压降低,进而减少原尿生成。运动后1-2小时体液会逐渐重新平衡。
2、抗利尿激素增加:
机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精氨酸加压素促进肾小管水分重吸收。这种激素在运动应激状态下分泌量可增加3-5倍,使尿液浓缩并减少排尿量,属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保护机制。
3、肾血流量减少: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激活使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可下降至静息状态的50%。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每小时尿量可能不足20毫升。这种情况在停止运动后30分钟内逐渐恢复。
4、汗液大量丢失:
高强度运动时汗液分泌速率可达1.5-2升/小时,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直接减少尿液来源。每流失1升汗液,尿量会相应减少300-400毫升,尤其在高温环境下更为明显。
5、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引起膀胱逼尿肌松弛和尿道括约肌收缩,这种神经反射会暂时抑制排尿感。同时内脏血管收缩也会减少肾脏排泄功能,该现象在竞技体育中较为常见。
运动后建议分次补充含钠电解质饮料,首选成分包含氯化钠、柠檬酸钾的饮品,每小时补液量不超过800毫升。恢复期可食用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造成低钠血症。日常训练应注意环境温度调节,穿着透气排汗服装,运动前2小时预先补充300-500毫升水分。若持续6小时以上无尿或出现酱油色尿液,需立即就医排除横纹肌溶解等严重并发症。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