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血管外科

硬脑膜下血肿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硬脑膜下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

硬脑膜下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出血位置、病因及临床表现,硬脑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多由脑挫裂伤或桥静脉撕裂引起;硬脑膜外血肿位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常因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导致。

硬脑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或偏瘫,病程进展较缓慢,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或瞳孔不等大。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轻微头部外伤即可诱发。治疗需根据血肿量选择保守观察或钻孔引流术,严重时需开颅清除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典型症状为中间清醒期后突发昏迷,伴有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病情进展迅速。多见于青壮年头部直接撞击伤,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并止血,延迟处理可能引发脑疝。

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源多为静脉,血液积聚速度慢,CT显示新月形高密度影。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或性格改变。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源多为动脉,血液积聚快,CT呈现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常合并颅骨线性骨折。两者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预防感染和控制颅内压,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影像学。

日常需注意头部防护,避免跌倒或撞击,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若头部外伤后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变化,须立即就医排查颅内出血。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康复,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恢复,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脑水肿风险。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硬脑膜下血肿如何护理?

硬脑膜下血肿可通过卧床休息、头部护理、饮食调整、症状监测、康复训练等方式护理。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脑萎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头部剧烈活动或突然体位改变。床头抬高15-30度有助于降低颅内压,护理时动作需轻柔,防止头部受到二次撞击。硬脑膜下血肿急性期应严格遵医嘱制动,慢性期可逐步恢复轻度活动。

2、头部护理

保持头部清洁干燥,定期检查伤口敷料情况。对于术后患者需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避免抓挠或压迫手术部位,出现头皮肿胀、渗液增多等异常需立即就医。冰敷可帮助缓解局部肿胀,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饮食调整

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鱼肉粥、蒸蛋羹等。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吞咽困难者可鼻饲营养。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脑水肿,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食用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4、症状监测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记录头痛程度、呕吐频率和性质,发现嗜睡、言语含糊、单侧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加重时需紧急处理。定期测量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语言障碍者需进行发音练习,认知功能障碍可采用记忆训练。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恢复期应定期复查头颅CT,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使用。家属需学习基本护理技能,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饮食可增加核桃、深海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促进神经修复。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为什么会得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可能与脑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脑萎缩等因素有关。硬脑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头部外伤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是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桥静脉撕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轻微外伤也可能引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外伤后可能出现头痛逐渐加重、反应迟钝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根据血肿大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清除。

2、脑血管异常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自发性硬脑膜下血肿。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可能在没有明显外伤史的情况下发生。患者可能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可能需要血管内介入或开颅手术处理血管病变。

3、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功能异常疾病会增加硬脑膜下出血风险。轻微外伤就可能导致严重出血。长期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概率。这类患者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4、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这些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增加硬脑膜下出血风险。即使轻微头部外伤也可能导致严重血肿。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头痛、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5、脑萎缩

老年人或长期酗酒者可能出现脑萎缩,使桥静脉张力增加,轻微外伤就容易撕裂出血。这类硬脑膜下血肿往往发展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性格改变或轻度头痛。随着血肿增大才会出现典型症状。治疗上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同时处理基础疾病。

预防硬脑膜下血肿应注意避免头部外伤,老年人活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跌倒。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恢复期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神经系统恢复。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导致硬脑膜下血肿的原因有哪些?

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脑萎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与颅脑损伤、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1、头部外伤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摔伤是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桥静脉撕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此类患者常伴有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等损伤。治疗需根据血肿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清除,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2、血管异常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自发性硬脑膜下血肿。血管壁结构异常使其容易破裂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这类患者可能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需紧急行头颅CT确诊。治疗可采用介入栓塞术或开颅手术,术后需使用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

3、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会增加硬脑膜下出血风险。轻微外伤即可导致持续渗血,血肿往往进展缓慢。患者可能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表现。治疗需纠正凝血功能,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同时监测血肿变化。

4、脑萎缩

老年性脑萎缩或酒精性脑病会使脑组织体积缩小,桥静脉相对拉长更易断裂。这类硬脑膜下血肿常呈慢性过程,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痴呆、步态不稳,需通过MRI明确诊断。治疗可选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时行血肿清除术。

5、抗凝药物

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会显著增加硬脑膜下出血概率。轻微头部外伤即可引发严重血肿,患者可能有鼻衄、血尿等出血倾向。治疗需立即停用抗凝药,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拮抗,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预防硬脑膜下血肿需注意头部防护,老年人活动时防止跌倒,服用抗凝药物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恢复期保持情绪稳定,控制血压平稳,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硬脑膜下血肿怎么治疗?

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补术。

1、保守治疗

适用于血肿量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通过卧床休息、控制血压、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减轻脑水肿,配合神经营养药物促进恢复。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定期复查头部CT观察血肿变化。

2、钻孔引流术

针对亚急性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首选术式。在局部麻醉下于血肿最厚处钻孔,置入引流管引出积血。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注意术后体位管理以防复发。可能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或轻微外伤有关。

3、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脑疝风险的患者。通过骨窗开颅彻底清除血肿并止血,必要时切除部分脑组织减压。手术能快速降低颅内压,但创伤较大。通常由头部外伤导致桥静脉撕裂引起,常伴随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

4、去骨瓣减压术

当出现严重脑肿胀时采用的治疗方案。在清除血肿后去除部分颅骨以预留代偿空间,待脑水肿消退后再行颅骨修补。该术式能有效避免脑干受压,但可能遗留颅骨缺损。多与高血压脑出血或抗凝治疗相关。

5、颅骨修补术

针对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二期手术。使用钛网或聚醚醚酮材料修复颅骨缺损,恢复头颅外形和保护功能。手术时机需待颅内压稳定后实施,修补后需预防材料排异反应。常见于重型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

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需保持头部抬高体位,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康复期应进行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训练,定期神经外科随访复查头部CT。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加重、呕吐等复发征兆,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水肿 胆囊炎 颞骨骨折 创伤性血胸 肥大性龈炎 神经性厌食 钙化性肌腱炎 虹膜新生血管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