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孩子一抠鼻子就流鼻血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经常抠鼻屎会怎么样?

经常抠鼻屎可能导致鼻黏膜损伤、鼻出血或诱发感染。鼻腔作为呼吸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其黏膜具有过滤和加湿空气的功能,频繁用手指刺激可能破坏这一保护机制。

鼻腔黏膜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机械性摩擦容易造成微小裂伤,表现为反复鼻出血。长期刺激还会导致黏膜增生肥厚,引发慢性鼻炎,出现鼻塞、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若手指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可能引起鼻前庭炎或疖肿,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严重时可能扩散至面部危险三角区。

儿童群体更需警惕,其鼻黏膜更为脆弱,且可能将鼻腔分泌物推入鼻窦引发鼻窦炎。部分人群因过敏性鼻炎产生瘙痒感而频繁挖鼻,这种行为可能加重过敏反应,形成越抠越痒的恶性循环。有鼻中隔偏曲者因气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分泌物堆积,不当清理可能加剧结构异常。

保持鼻腔清洁应优先选择生理盐水冲洗,既能软化结痂又不会损伤黏膜。冬季干燥时可使用凡士林或无刺激鼻用保湿凝胶,出现持续出血、脓性分泌物或面部肿胀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修剪指甲、洗手后再处理鼻腔分泌物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必要时可使用医用鼻腔冲洗器替代手指清洁。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痣抠破了还会再长吗?

痣抠破了可能会再长,也可能不会,具体与痣的类型、损伤程度以及个人体质有关。痣在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是皮肤常见的良性肿瘤,由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

色素痣被抠破后,如果损伤较浅且未破坏痣细胞的基底层,通常不会复发。这种情况下,皮肤会自行修复,但可能留下轻微疤痕。日常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若痣本身属于交界痣或混合痣,其细胞活性较强,即使表皮破损,残留的痣细胞仍可能继续增殖,导致痣重新生长。这类痣可能伴随局部瘙痒或颜色加深,需密切观察变化。

若抠破的痣出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快速增大或出血不易止住等现象,可能存在恶变风险。此类情况多见于先天性巨痣或长期受摩擦的痣,其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生。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皮肤镜或病理检查,必要时通过激光或手术彻底切除,防止复发或恶变。

日常应避免抓挠或摩擦痣,尤其是生长在手掌、足底、腰部等易受刺激部位的痣。若痣反复破损或伴随异常症状,须尽早就诊皮肤科。术后护理需遵医嘱定期换药,避免紫外线直射创面,减少色素沉着。饮食上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皮肤修复,但无需特殊忌口。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十个月宝宝老是抠耳朵?

十个月宝宝老是抠耳朵可能与耳部不适、皮肤干燥、好奇心驱使、外耳道湿疹、中耳炎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观察宝宝耳部是否有异常分泌物或红肿,避免强行阻止抠耳行为,必要时及时就医。

1、耳部不适

宝宝可能因耳垢堆积或异物刺激产生瘙痒感。家长可用棉签蘸取少量温水轻柔擦拭外耳廓,禁止深入耳道。若伴随抓挠后哭闹,需排查是否有蚊虫进入。生理性耳垢通常呈淡黄色片状,无需特殊处理。

2、皮肤干燥

秋冬季节耳后皮肤易干燥脱屑引发瘙痒。建议每日洗澡后涂抹婴儿润肤霜,选择无香料配方的凡士林或燕麦成分润肤乳。避免使用成人护肤品,洗澡水温控制在38℃以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3、好奇心驱使

发育期宝宝通过触摸探索身体器官。家长可通过玩具转移注意力,选择摇铃、布书等互动玩具。定期修剪宝宝指甲以防抓伤,可佩戴纯棉护耳帽减少触碰机会,此阶段无需医疗干预。

4、外耳道湿疹

过敏体质宝宝可能出现耳廓红斑、渗液。可能与牛奶蛋白过敏或接触毛绒玩具有关,表现为夜间抠耳频率增加。可遵医嘱使用地奈德乳膏或氧化锌软膏,严重时需口服氯雷他定糖浆。

5、中耳炎

感冒后继发感染可能导致耳内胀痛,宝宝常伴随发热、拒奶症状。耳道可见脓性分泌物,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阿莫西林颗粒治疗。家长发现宝宝频繁摇头、拍打耳朵时应立即就诊。

保持宝宝手部清洁,每日用婴儿专用湿巾擦拭手指。哺乳期母亲需忌口辛辣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卧室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若抠耳行为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听力下降、耳道流血等症状,需至儿科或耳鼻喉科进行耳镜与声导抗检查。避免自行掏耳造成鼓膜损伤,洗澡时可用防水贴保护耳部。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经常便秘用手抠肛门口粪便时带血是怎么回事?

经常便秘用手抠肛门口粪便时带血可能与肛裂、痔疮、直肠黏膜损伤、肠道炎症或直肠息肉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明确诊断。建议避免自行抠挖,及时就医评估。

1、肛裂

长期便秘导致粪便干硬,排便时用力过猛可能撕裂肛管皮肤形成肛裂。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和便后滴鲜血,血液颜色鲜红且不与粪便混合。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痉挛,使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裂口愈合,或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止痛。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通畅。

2、痔疮

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痔静脉丛充血扩张,内痔黏膜或外痔皮肤破损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可能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落,伴随肛门坠胀感。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等药物,严重者需行痔切除术。避免久坐久蹲,每日提肛运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直肠黏膜损伤

手指抠挖时指甲直接划伤直肠黏膜,导致机械性出血。出血量较少且呈鲜红色,可能伴有肛门刺痛感。需立即停止物理刺激,使用康复新液湿敷促进黏膜修复。日常排便困难时可尝试开塞露辅助,避免反复损伤。

4、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可能引起直肠出血,血液多与黏液混合,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需通过肠镜确诊,遵医嘱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柳氮磺吡啶片控制炎症。急性期需低渣饮食,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5、直肠息肉

息肉表面血管破裂会导致无痛性便血,血液可能暗红或鲜红,与粪便混合。需肠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查,排除癌变风险。术后定期复查,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肠道。

日常需调整饮食结构,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如燕麦、西蓝花、火龙果等,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建立定时排便习惯,如厕时不超过5分钟,避免久蹲用力。适当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促进肠蠕动。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应立即至消化内科或肛肠科就诊,必要时完善肠镜、肛门指检等检查明确病因。

姜金波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肚脐眼一抠手上有味怎么回事?

肚脐眼一抠手上有味可能与局部污垢堆积、细菌感染、脐炎等因素有关。

肚脐是腹壁薄弱处,容易积聚皮脂、汗液和脱落的表皮细胞,形成污垢后可能产生异味。若清洁不当或频繁抠挖,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滋生,引发轻微感染。脐炎患者可能出现脐周红肿、渗液伴臭味,需警惕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影响。日常可用温水轻柔清洗,避免用力抠挖。若出现持续异味伴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外用抗生素,或口服头孢克洛胶囊控制感染。

保持脐部干燥清洁,穿着透气衣物,避免局部摩擦刺激。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热门标签

青霉病 脑干损伤 滑石粉尘肺 结核性脓胸 眶上神经痛 脉络膜脱离 乳头状腺瘤 呼吸性碱中毒 舌下神经损伤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