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血象高不发烧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象特点有哪些?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特点主要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等综合征。

1、全血细胞减少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值。红细胞计数常低于2.0×10^12/L,白细胞计数多低于2.0×10^9/L,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这种全血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所致,导致造血功能全面衰竭。

2、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网织红细胞是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活性的重要指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5%,绝对值低于15×10^9/L。网织红细胞减少表明骨髓红细胞系造血功能严重受损,新生红细胞生成明显不足。

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9/L,严重者可低于0.2×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4、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

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严重者可低于10×10^9/L。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出血风险直接相关。

5、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血红蛋白浓度常低于60g/L,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贫血程度与骨髓红细胞系造血功能衰竭程度相关。由于全血细胞减少,贫血通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应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居住环境应通风良好,定期消毒。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和放射线。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心理上要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病毒性脑炎血象会高吗 病毒性脑炎检查指标有这些变化?

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象可能出现升高,但具体指标变化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但血象变化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脑脊液检查更为重要,通常表现为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弥漫性慢波,头部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脑实质异常信号。

病毒性脑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营养摄入,避免剧烈运动。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川崎病早期血象表现?

川崎病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以及血沉增快。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早期血象变化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白细胞升高

川崎病早期约90%患儿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在15-30×10⁹/L之间。白细胞升高主要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是机体对血管炎症的非特异性反应。这种变化在发热初期即可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进一步升高。检测白细胞计数时需注意与感染性疾病鉴别,单纯白细胞升高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2、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比例常超过70%,绝对值明显升高。这与炎症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有关,同时可能存在核左移现象。中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需注意与细菌感染鉴别,川崎病患儿虽中性粒细胞升高但通常无中毒颗粒。

3、血小板升高

血小板计数在病程第2周开始显著升高,可达500-1000×10⁹/L,是川崎病特征性表现之一。血小板升高可能与炎症因子刺激巨核细胞增生有关。血小板增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早期血小板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随病程进展才逐渐升高。

4、C反应蛋白升高

C反应蛋白通常超过30mg/L,严重者可达100mg/L以上。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升高程度反映血管炎症活动度。C反应蛋白升高早于血沉变化,对早期诊断更具敏感性。治疗后C反应蛋白下降速度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指标,持续升高提示治疗效果不佳。

5、血沉增快

血沉常超过40mm/h,严重者可达100mm/h以上。血沉增快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时相蛋白增加有关。血沉变化较C反应蛋白滞后,通常在发病3-5天后开始明显升高。血沉持续增快可能预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需密切监测心脏情况。

川崎病患儿应保证充足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补充水分。急性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应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皮疹、口唇及四肢末端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心脏超声。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院后仍需定期随访,监测冠状动脉情况,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血象高会引起白血病吗?

血象高通常不会直接引起白血病,但可能是某些血液疾病的早期信号。血象异常主要与感染、炎症、骨髓增生异常等因素有关,白血病的确诊需结合骨髓穿刺等专项检查。

血象高常见于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此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属于机体正常防御机制。例如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类情况通过抗感染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出现持续性血象偏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控制。

少数情况下,长期血象异常可能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这类疾病有发展为白血病的风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也会表现为血象显著增高,但通常伴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等特征性改变。

建议血象持续异常者完善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学等检查。日常需避免接触苯等化学毒物,保持规律作息。若出现持续发热、骨痛、皮下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排查恶性血液病可能。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宝宝发烧血象高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血象高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血象高通常指白细胞计数升高,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病因。

1、病毒感染

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手足口病等可能引起白细胞反应性增高。患儿可能出现反复高热、咽痛、皮疹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缓解症状。家长需保持患儿充足休息,适当补充水分。

2、细菌感染

细菌性扁桃体炎、肺炎等感染常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患儿多伴有咳嗽、脓痰、局部红肿等表现。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变化,避免擅自调整用药。

3、免疫反应

疫苗接种后或过敏反应可能引起短暂性白细胞增高。通常伴随接种部位红肿、低热等表现。若无其他异常症状可暂观察,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过敏药物。家长应记录症状变化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刺激免疫系统。

4、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会导致白细胞异常增殖。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血倾向、肝脾肿大等体征。需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可能需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家长应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做好防护隔离措施。

5、药物影响

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使用后可能造成白细胞数值假性升高。停药后多可自行恢复,需与感染性因素鉴别。家长应向医生详细说明用药史,避免重复使用同类药物加重反应。

发现宝宝发烧伴血象高时,家长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和峰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穿着过多衣物影响散热,可进行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若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或出现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血象异常持续存在时,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跟踪病情进展。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股疝 脓癣 高血压 膀胱结核 胆管狭窄 急性膀胱炎 脑动脉痉挛 视网膜裂孔 周围动脉瘤 结核性脑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