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妇幼保健 > 其他妇幼疾病

请输入提问内容做阴道紧缩术有什么后遗症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腹部触诊的内容有什么?

腹部触诊主要包括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脏器触诊、肿块及液波震颤等内容。腹部触诊是体格检查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发现腹内脏器病变、炎症、肿瘤等异常情况。

1、腹壁紧张度

通过手掌轻触腹壁评估肌肉紧张程度。腹膜炎时出现板状腹,肠梗阻可见局部肌紧张。触诊时需观察患者表情变化,区分自主性与反射性肌紧张。检查应从无痛区开始,最后触诊可疑病变部位。

2、压痛反跳痛

压痛指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反跳痛是突然抬手时的剧痛。麦氏点压痛提示阑尾炎,墨菲征阳性见于胆囊炎。反跳痛是腹膜刺激征的重要表现,需注意与浅表压痛鉴别。检查时应避免粗暴操作。

3、脏器触诊

肝脏触诊注意下缘位置、质地及表面情况。脾脏肿大时可触及脾切迹。肾脏采用双手触诊法,膀胱充盈时可触及。正常脏器多不可触及,触及异常包块需记录大小、形态及活动度。

4、肿块检查

发现肿块需明确位置、大小、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压痛。炎性肿块多有压痛且边界不清,肿瘤常质地坚硬。腹腔内肿块随呼吸移动,腹壁肿块则不移动。需结合影像学进一步鉴别肿块性质。

5、液波震颤

检查腹腔积液的特殊手法,需助手协助。大量腹水时可出现液波震颤,少量腹水需借助移动性浊音判断。需与肠管积液鉴别,卵巢囊肿也可出现类似体征。肝硬化、心衰等疾病常导致腹水形成。

腹部触诊需要温暖的手部、合适的体位和规范的手法。检查前应排空膀胱,患者取仰卧位屈膝放松。触诊顺序建议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先浅后深,先健侧后患侧。发现异常体征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暴饮暴食,出现持续腹痛、包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血常规的内容及意义?

血常规是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类细胞数量及形态来评估健康状况的基础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血常规的意义主要有筛查贫血、判断感染类型、评估凝血功能、辅助血液病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

1、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反映血液携氧能力,数值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数值升高可能与慢性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关。需结合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综合判断,必要时需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

2、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携氧蛋白,其浓度直接反映贫血程度。妊娠期女性、儿童生长发育期可能出现生理性降低,病理性降低常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等情况。数值异常升高需警惕脱水或骨髓增殖性疾病。

3、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免疫防御细胞,总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或白血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药物副作用相关。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或结核病。

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数值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血小板异常增多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排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继发于缺铁、感染等情况。

5、其他参数

平均红细胞体积可区分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诊断疟疾、白血病等具有重要价值,异常细胞出现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血常规检查前应保持空腹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长期贫血患者可适当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感染期间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若出现持续异常指标,应及时就医完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专项检查,避免自行解读报告延误诊治。定期血常规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液系统疾病和慢性病管理。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腹部查体内容和步骤?

腹部查体主要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四个步骤,具体内容涉及腹部外形、压痛反跳痛、脏器触诊、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等评估。规范的腹部查体需按顺序进行,避免遗漏重要体征。

1、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对称,有无膨隆或凹陷,皮肤有无瘢痕、静脉曲张或皮疹。腹式呼吸运动是否正常,脐部形态有无异常。胃肠型及蠕动波的出现可能提示肠梗阻。视诊时应保持环境光线充足,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2、触诊

采用浅触诊和深触诊相结合的方式。浅触诊检查腹壁紧张度、表浅压痛及皮下结节;深触诊评估脏器大小形态,重点检查肝脾触诊、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触诊需从无痛区开始,动作轻柔,注意患者表情变化。发现包块需记录位置、大小、质地及活动度。

3、叩诊

通过叩诊判断脏器大小、腹腔积液及气体分布。肝脏叩诊可确定肝上界和肝下界,脾脏叩诊在左腋中线上进行。移动性浊音检查对腹水诊断有重要意义,鼓音区扩大可能提示肠胀气或气腹。叩诊力度应均匀适度,避免过度用力影响判断。

4、听诊

使用听诊器评估肠鸣音频率和性质,正常每分钟4-5次。肠鸣音亢进见于肠梗阻早期,减弱或消失提示肠麻痹。血管杂音检查主要在腹主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区域进行,收缩期杂音可能提示血管狭窄。听诊时间每象限不少于30秒。

5、特殊检查

包括墨菲征检查胆囊炎症,腰大肌试验判断阑尾炎,闭孔内肌试验评估盆腔病变。这些特殊体征检查需结合病史选择性进行。检查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阳性结果往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规范的腹部查体应按视、触、叩、听的固定顺序进行,避免因触诊后肠鸣音改变影响听诊结果。检查前应修剪指甲、温暖双手,向患者解释操作步骤以取得配合。发现异常体征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或普外科进一步诊治。完整准确的腹部查体对急腹症鉴别诊断和慢性腹部疾病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什么?

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小肠,其次是网膜、结肠、阑尾等组织。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类型中,小肠因活动度大且位置靠近腹壁薄弱区,最易成为疝内容物。

一、小肠

小肠作为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其游离度高的特性使其容易通过腹壁缺损部位。当腹内压增高时,肠管可能被推入疝囊形成可复性包块,表现为站立或咳嗽时腹股沟区膨出。若发生嵌顿,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呕吐,需紧急手术处理。

二、网膜

大网膜是覆盖在肠管表面的脂肪组织,具有移动性和填充作用。在腹壁存在薄弱点时,网膜常随腹腔压力变化进入疝囊,形成柔软无压痛的包块。网膜疝较少发生嵌顿,但反复脱出可能导致网膜粘连,需通过疝修补术治疗。

三、结肠

乙状结肠和盲肠因解剖位置固定性较差,在腹股沟疝或切口疝中可能成为疝内容物。结肠疝易发生血运障碍,表现为包块不可回纳伴排便异常,需警惕绞窄性坏死风险。老年便秘患者因长期腹压增高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四、阑尾

阑尾位于盲肠末端,在右侧腹股沟疝中可能滑入疝囊形成特殊类型疝。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包块合并压痛,需与阑尾炎鉴别。此类疝内容物虽少见,但嵌顿时可能引发化脓性感染,需行疝修补联合阑尾切除术。

五、膀胱

部分滑动性疝可能包含膀胱壁,多见于长期慢性腹压增高的老年患者。表现为排尿时疝囊增大,可能合并尿频、尿急症状。术前影像学评估可明确诊断,需采用无张力修补术避免损伤泌尿系统。

发现疝内容物脱出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减少增加腹压的行为如长时间屏气用力。建议选择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腹腔负荷。若出现包块突然增大、疼痛加剧或伴随呕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嵌顿风险。日常可穿戴疝气带暂时缓解症状,但根治仍需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尿常规查什么内容?

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亚硝酸盐、尿维生素C等指标。尿常规检查有助于筛查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胆疾病等。

1、尿液颜色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至琥珀色,颜色深浅与尿量及尿色素含量有关。尿液颜色异常可能提示疾病,如血尿呈红色或洗肉水样,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胆红素尿呈深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

2、尿液透明度

新鲜尿液通常清澈透明。尿液浑浊可能由尿路感染、结晶尿、乳糜尿等引起。尿液放置后可能出现轻微浑浊,属于正常现象。

3、尿比重

尿比重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值为1.015-1.025。尿比重增高见于脱水、糖尿病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衰竭等。

4、尿蛋白

正常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低。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也可能由发热、剧烈运动等生理因素引起。

5、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尿糖阳性常见于糖尿病,也可能由肾性糖尿、妊娠等引起。尿糖检测可作为糖尿病筛查指标之一。

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女性应避开月经期。留取中段尿,避免污染。检查结果异常时,建议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饮水,避免憋尿,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体癣 毛囊炎 肺诺卡菌病 脉络膜出血 输卵管妊娠 产褥期乳腺炎 附红细胞体病 急性呼吸衰竭 缩窄性心包炎 上颌窦恶性肿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