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贫血

血红蛋白91贫血厉害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什么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没有必要隔离,再说手足口患有都是小孩也没办法隔离。手足口主要是因为不注意卫生所致,建议饭前便后给孩子洗手。
郭振宁

住院医师 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体检

女性血红蛋白88贫血严重吗?

女性血红蛋白88g/L属于轻度贫血,通常不严重,但需结合具体病因评估。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10-150g/L,88g/L略低于下限,可能与营养缺乏、慢性失血或疾病等因素有关。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常见原因,与铁、叶酸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相关。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通过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以及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月经量过多或消化性溃疡导致的慢性失血也可能引发此类贫血,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生理性稀释性贫血,但需排除病理性因素。部分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会干扰血红蛋白合成,需完善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日常建议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若伴随心悸、呼吸困难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应及时血液科就诊排查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严重疾病。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儿童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

儿童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70-200克每升,1个月至1岁婴儿为110-140克每升,1岁以上儿童为120-160克每升。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负责运输氧气的重要成分,其数值变化可反映儿童造血功能及营养状况。新生儿期血红蛋白水平较高,与胎儿期造血特点有关,出生后2-3个月可能出现生理性贫血。婴幼儿阶段血红蛋白值相对稳定,若低于110克每升需警惕缺铁性贫血。学龄期儿童血红蛋白接近成人水平,性别差异尚不明显。检测时需注意采血部位差异,静脉血较末梢血结果更准确。血红蛋白检测需结合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综合判断,单纯数值异常应复查确认。南方地区儿童可能因遗传因素略低于北方地区,但差异通常在10克每升以内。长期居住高原地区的儿童血红蛋白会适应性增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日常饮食中要保证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含铁食物的摄入,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需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发现血红蛋白异常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完善铁代谢、地中海贫血筛查等检查,避免自行补充铁剂。血红蛋白轻度降低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明显降低或持续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红蛋白浓度高是什么原因?

血红蛋白浓度高可能与血液浓缩、高原反应、慢性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可分为相对性增高和绝对性增高,需结合具体病因分析。

1、血液浓缩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或大量出汗可能导致体液丢失,血液浓缩引起血红蛋白相对性增高。这种情况通常伴随口干、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及时补液后指标可恢复正常。建议避免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出现脱水症状时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2、高原反应

长期居住高原地区时,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会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导致血红蛋白绝对性增高。可能伴随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症状,通过吸氧或返回平原地区后可逐渐缓解。高原工作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

3、慢性缺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会导致机体长期缺氧,刺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口唇紫绀、杵状指等表现,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控制慢阻肺症状。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表现为红细胞自主性过度增生,血红蛋白常超过180g/L。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潮红、头痛、血栓形成等症状,需通过静脉放血或使用羟基脲片控制红细胞数量,定期监测JAK2基因突变情况。

5、肾脏疾病

肾囊肿、肾癌等肾脏病变可能异常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血红蛋白病理性增高。这类患者可能伴随腰痛、血尿等症状,需进行肾脏B超或CT检查,治疗可选用甲磺酸索拉非尼片等靶向药物,必要时行肾部分切除术。

发现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时应避免自行服用补铁药物,戒烟并保持适度饮水。建议完善铁代谢、促红细胞生成素检测及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长期血红蛋白增高者需警惕血栓风险,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定期监测血液粘稠度指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红蛋白偏低怎么快速补?

血红蛋白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主要有增加红肉摄入、口服硫酸亚铁片、治疗消化道出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输血治疗等方法。

1、增加红肉摄入

动物肝脏、牛肉等红肉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每周摄入3-4次猪肝或鸭血,每次50-100克,配合维生素C含量高的橙子等水果可促进铁吸收。需注意红肉摄入过量可能增加胃肠负担。

2、口服硫酸亚铁片

硫酸亚铁片是临床常用补铁药物,适用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该药物可能引起黑便、便秘等不良反应,建议餐后服用。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与钙剂、浓茶同服影响吸收。

3、治疗消化道出血

长期痔疮出血或胃溃疡可能导致慢性失血。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止血,必要时行内镜下治疗。控制出血源后血红蛋白会逐渐回升。

4、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片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叶酸缺乏常见于孕妇和长期饮酒者,维生素B12缺乏多见于胃切除术后患者。两者联合补充可促进红细胞成熟。

5、输血治疗

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需紧急输注浓缩红细胞。输血能快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但需严格配型并监测输血反应。输血后仍需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血红蛋白偏低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烹饪可使用铁锅。轻度贫血可通过食物调理改善,中重度贫血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长期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监测指标变化。运动宜选择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腹泻 跟腱断裂 腘窝囊肿 声带麻痹 慢性阑尾炎 慢性乳突炎 男性尖锐湿疣 外阴白色病变 类白血病反应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