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小儿肠炎的常见原因,多表现为水样腹泻伴低热。治疗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消旋卡多曲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嗜睡或尿量减少需及时就医。
2、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可能导致黏液脓血便,通常伴随高热。需进行大便培养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布拉氏酵母菌散等药物。治疗期间应做好餐具消毒,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
3、饮食不当喂养过量、食物变质或突然转换奶粉可能引发非感染性腹泻。建议暂停添加新辅食,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低乳糖奶粉。可适量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无须使用抗生素。
4、过敏反应牛奶蛋白过敏等食物过敏可能表现为反复腹泻伴湿疹。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采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严重者需使用泼尼松龙片。
5、寄生虫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腹泻伴腹胀。确诊需通过粪便检测,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阿苯达唑颗粒、双羟萘酸噻嘧啶宝塔糖等驱虫药。注意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污染水源。
患儿应保持清淡饮食,急性期可进食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逐步过渡到面条、馒头等易消化主食。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每公斤体重每日补液量约50-100毫升。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进食高糖、高脂肪食物。家长需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抽搐或脱水症状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应立即前往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日常需做好奶具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气候变化时注意腹部保暖。
小儿肠炎可遵医嘱服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消旋卡多曲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等药物。小儿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一、药物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病原体和毒素发挥作用,适用于病毒性或细菌性肠炎引起的腹泻。该药物不进入血液循环,儿童耐受性较好,但需注意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便秘。服用时应与其他药物间隔两小时,避免影响药效。
2、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含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消化不良症状。需用温水冲服避免高温破坏活性,不建议与抗菌药物同服。对牛奶过敏患儿应选择不含乳糖的剂型。
3、口服补液盐Ⅲ口服补液盐Ⅲ能预防和纠正脱水,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儿。其葡萄糖电解质配比符合肠道吸收机制,比普通补液盐更易吸收。应少量多次喂服,呕吐剧烈时可每5分钟喂5毫升,24小时内未改善需就医。
4、消旋卡多曲颗粒消旋卡多曲颗粒通过抑制肠道分泌减少水样便,适用于轮状病毒等引起的分泌性腹泻。该药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全性较高,但不宜用于血便或高热患儿。用药期间需监测尿量以防脱水加重。
5、布拉氏酵母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是真菌类益生菌,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菌药物联用。适用于肠道菌群紊乱伴腹胀腹泻,能抑制艰难梭菌等致病菌增殖。需注意开封后需冷藏保存,免疫功能低下患儿使用前应咨询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体温变化,腹泻期间给予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做好便后消毒,细菌性肠炎需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大便常规和电解质检查,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