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骨科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怎么治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1个月新生儿脊柱裂怎么办?

1个月新生儿脊柱裂需立即就医评估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修复、神经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并发症管理和定期随访。

1、手术修复:

开放性脊柱裂需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进行手术闭合,防止感染和神经损伤加重。闭合性脊柱裂根据神经症状决定手术时机,手术包括硬脊膜修补、神经松解等。术后需监测脑脊液漏和伤口愈合情况。

2、神经营养支持:

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2、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修复。合并脑积水时需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需定期评估颅内压。下肢功能障碍者可配合神经电刺激治疗。

3、康复训练:

术后2周开始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预防挛缩,3个月后根据肌力情况制定站立、步行训练计划。排尿障碍需进行清洁间歇导尿训练,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4、并发症管理:

泌尿系统感染需定期尿常规检查,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压疮预防需每2小时翻身并保持皮肤清洁,营养不良者需高蛋白饮食配合肠内营养支持。

5、定期随访:

术后1年内每月复查核磁共振评估神经恢复,每3个月进行发育商测试。学龄期需评估认知功能,青春期关注脊柱侧弯进展,终身随访泌尿系统和运动功能。

日常护理需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喂养时采用30度半卧位防止误吸,每日进行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呕吐等脑膜炎症状,记录排尿排便情况。环境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避免着凉,衣物选择宽松纯棉材质减少摩擦。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以保证母乳质量,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族。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预防接种,避免剧烈摇晃和过度包裹婴儿。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刚出生的婴儿身高一般多少?

刚出生的婴儿身高一般在48厘米到52厘米之间,实际身高受到遗传因素、孕期营养、胎儿发育状况、母亲健康状况、分娩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

父母身高对新生儿身长有显著影响。若父母身材较高,婴儿出生时身长可能接近或超过52厘米;反之可能偏短。遗传基因决定了胎儿骨骼发育的基础潜力。

2、孕期营养:

孕妇蛋白质、钙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充足时,胎儿骨骼发育良好。妊娠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出生身长低于48厘米。

3、胎儿发育状况:

足月儿身长通常达标,早产儿因提前出生往往身长不足。多胎妊娠时,胎儿共享母体营养可能导致每个新生儿身长略低于单胎。

4、母亲健康状况:

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影响胎盘功能,导致胎儿生长异常。母亲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会抑制胎儿骨骼发育。

5、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的婴儿经过产道挤压,测量身长时可能比剖宫产婴儿短1-2厘米。这种差异会在出生后数日内消失。

新生儿身长测量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采用标准测量板确保数据准确。出生后应坚持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保证营养供给;每日进行婴儿抚触和被动操,促进骨骼发育;注意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包裹过紧限制肢体活动;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生长曲线变化。若出生身长低于45厘米或超过55厘米,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生长异常。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怎么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通过手法复位、支具固定、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通常由遗传因素、胎儿体位异常、韧带松弛、子宫内压力异常、分娩方式不当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

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医生通过专业手法将脱位的股骨头复位至髋臼内。复位后需配合支具固定维持关节稳定,早期干预成功率可达90%以上。操作需由专业儿科骨科医师完成,避免粗暴复位造成骨骺损伤。

2、支具固定:

常用Pavlik吊带、蛙式支架等器械维持髋关节屈曲外展位。需持续佩戴2-4个月,定期复查超声评估复位效果。支具需保持清洁干燥,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防止压疮发生。

3、物理治疗:

包括热敷、电刺激、关节活动训练等方法,适用于轻度脱位或术后康复。可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活动范围。治疗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软组织损伤。

4、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物,合并炎症时需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注射透明质酸钠改善关节润滑。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5、手术治疗:

18个月以上患儿或保守治疗失败者需行Salter骨盆截骨术、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等。手术可重建髋臼覆盖,恢复关节稳定性。术后需石膏固定6-8周,配合系统康复训练。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正确抱姿,避免双腿并拢直立位。可进行蛙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增强髋部肌力。饮食应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促进骨骼发育。定期复查X线或超声监测髋关节发育情况,6岁前每3-6个月随访一次。发现步态异常或双下肢不等长应及时就诊,避免继发骨关节炎等并发症。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左肱骨髁上骨折多久可以锻炼?

左肱骨髁上骨折一般需要6-8周开始逐步锻炼,具体恢复时间与骨折严重程度、固定方式、年龄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密切相关。

1、骨折类型:

无移位骨折通常4-6周可开始被动活动,粉碎性骨折需延长至8-12周。骨折线累及关节面时需优先确保骨性愈合,过早负重可能造成关节面不平整。

2、固定方式:

石膏固定者需拆除后开始康复,约6周后评估愈合情况。手术内固定患者术后2-3周可进行轻柔的肘关节屈伸训练,但需避免旋转动作以防螺钉松动。

3、年龄因素:

儿童因骨膜成骨能力强,3-4周即可启动锻炼。中老年患者尤其绝经后女性,因骨质疏松需延长至8-10周,锻炼初期应以等长收缩为主。

4、康复阶段:

急性期后2周内仅允许手指腕部活动,4周后增加肩关节摆动。6周起进行肘关节主动屈伸,8周后逐步加入抗阻训练,全程需配合冷敷控制肿胀。

5、并发症影响:

合并神经损伤需待肌力恢复至3级再锻炼,血管损伤者应监测末梢血运。异位骨化高风险患者需延迟至12周后,且避免暴力牵拉。

康复期间建议每日分3-4次进行15分钟/次的训练,初期以悬吊保护下的钟摆运动为主,逐步过渡到橡皮筋阻力训练。饮食需保证每日1500mg钙质及800IU维生素D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睡眠时保持患肢抬高30度以减轻水肿,避免侧卧压迫骨折部位。恢复后期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但半年内禁止投掷类动作。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痂生长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复诊。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肿胀怎么办?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治疗、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术后肿胀通常由组织损伤、炎症反应、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循环障碍、局部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术后48小时内建议持续抬高,可使用枕头或专用支具辅助。夜间睡眠时注意保持体位,避免患肢下垂加重肿胀。

2、冷敷治疗:

术后72小时内采用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缓解炎症反应。注意避免冻伤,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隔离皮肤。

3、压力治疗:

使用弹性绷带或压力袜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压力梯度从远端向近端递减。压力维持在20-30毫米汞柱,既能促进回流又不影响动脉供血。每日检查皮肤状况,防止压力过大导致缺血。

4、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七叶皂苷钠改善微循环,地奥司明增强静脉张力,塞来昔布控制无菌性炎症。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品。

5、康复训练:

术后3天开始手指主动屈伸活动,1周后增加腕关节运动。肌肉泵作用能促进淋巴回流,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导致二次损伤。康复计划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动态调整。

术后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多食用冬瓜、薏仁等利水食材。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可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康复期避免吸烟饮酒,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皮肤发红发热时需及时复诊,排除感染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肿胀完全消退通常需要4-6周时间。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喉蹼 肺栓塞 类丹毒 酒精性肝病 免疫缺陷病 颈椎骨质增生 继发性高血压 溃疡性结肠炎 轻度抑郁发作 前列腺钙化灶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