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做了B超没事,血常规去年夏天疼了一次做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孩白血病早期血常规正常吗?

小孩白血病早期血常规可能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通常会出现异常。白血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贫血或血小板减少,而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

部分白血病患儿在发病初期血常规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或早期急性白血病。此时骨髓造血功能尚未受到显著破坏,外周血细胞数量和质量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这类情况持续时间较短,随着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增殖,会逐渐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多数白血病患儿就诊时血常规已出现典型改变,包括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计数异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白细胞增高伴幼稚细胞出现,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能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增高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通常有白细胞显著增高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反复发热、皮肤瘀斑、面色苍白、骨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即使血常规正常也应提高警惕。建议及时进行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感染,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定期随访血常规变化。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做血常规能查出什么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贫血、感染、炎症、血液系统疾病等。血常规检查主要包含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提示多种疾病。

1、贫血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可能提示贫血。贫血可能与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治疗。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可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甲钴胺片、腺苷钴胺片等药物。

2、感染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使用奥司他韦胶囊、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等药物。

3、炎症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症可能与创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4、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中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可能表现为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这些疾病需要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5、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过敏药物。寄生虫感染可能表现为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可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

血常规检查是基础体检项目,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检查前无须空腹,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维持血液健康。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常规主要看哪几项?

血常规主要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这些指标可反映感染、贫血、凝血功能及免疫状态等基本情况。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反映机体免疫状态,数值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或药物副作用有关。需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类计数综合判断。若异常持续存在,建议进一步检查骨髓造血功能或感染指标。

2、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共同评估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数值降低提示贫血,可能由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或慢性疾病引起;升高见于脱水、高原反应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需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等参数明确贫血类型。

3、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直接反映血液携氧能力,低于正常值可诊断为贫血,需排查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或造血功能障碍;异常升高需警惕慢性缺氧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孕妇及儿童需采用特定参考范围评估。

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异常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减少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脾功能亢进导致,增加见于缺铁、感染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显著降低时需预防自发性出血风险。

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占比反映急性炎症反应,升高多见于细菌感染、创伤或应激状态;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或血液病。需结合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变化判断感染类型。

血常规异常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绿叶蔬菜。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检查前无须空腹但应避免高脂饮食。若指标持续异常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癌症血常规会异常吗?

癌症患者的血常规可能出现异常,但并非所有癌症都会导致血常规指标变化。血常规异常通常与癌症类型、分期及是否发生骨髓侵犯等因素相关。

部分癌症可能引起血常规指标轻度改变,例如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与肿瘤慢性消耗、营养不良或消化道出血有关。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合并感染或某些血液系统肿瘤,而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实体肿瘤早期血常规往往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非特异性改变。

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导致显著血常规异常,如白血病可出现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减少,并伴随未成熟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瘤可能引起淋巴细胞绝对值变化,多发性骨髓瘤可能导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骨髓转移癌可能造成全血细胞减少,这类情况通常伴随其他骨髓浸润症状。

建议癌症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病情。若出现持续血常规异常应完善骨髓穿刺、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治疗期间需注意营养支持,避免感染,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放化疗后血象监测。任何血常规指标的突然波动都应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化疗后几天血常规指标才回升?

化疗后血常规指标回升时间通常为7-14天,具体时间与化疗方案、个体差异及骨髓抑制程度相关。

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是导致血常规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血细胞因化疗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通常在化疗后7-10天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可能持续5-7天。血小板减少的高峰期多在化疗后10-14天,之后逐渐恢复。红细胞因寿命较长,下降速度较慢,回升时间可能延长至2-3周。骨髓功能较好的患者恢复较快,年龄较大或骨髓储备功能较差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化疗方案中药物种类和剂量也会影响恢复速度,如使用铂类、蒽环类药物后骨髓抑制可能更明显。

化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出现发热、出血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饮食上可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适当进行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减少外界感染风险。若指标持续不回升或出现严重骨髓抑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升白细胞、升血小板药物或调整化疗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阳痿 肺结节病 脊柱侧弯 肝血管肉瘤 皮脂缺乏症 创伤性脑出血 肱骨内上髁炎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