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电除颤双向波能量选择方法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体重下降、疲劳乏力、肌肉萎缩等。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早期通常表现为体重非自愿性减轻,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的情况。随着营养摄入不足,身体会逐渐消耗储存的脂肪和肌肉,导致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发干枯易断、皮肤干燥脱屑等体征。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迟缓、体重增长缓慢。这些症状往往在营养状况改善后可逐渐缓解。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能与长期饥饿、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水肿、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表现。日常需保证足量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并定期监测营养状况。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心电监护仪3导联的位置?

心电监护仪3导联的标准位置为右上肢RA、左上肢LA和左下肢LL。这种导联方式通过记录肢体间的电位差,形成Ⅰ、Ⅱ、Ⅲ导联心电图,主要用于基础心律监测。

1、RA导联位置

RA导联电极通常放置于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界处下方,或右肩胛骨与锁骨之间的三角区域。该位置能稳定采集心脏电活动信号,避免肌肉震颤干扰。皮肤需清洁去脂以降低阻抗,长期监护时应定期检查电极片是否脱落。

2、LA导联位置

LA导联电极对称放置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界处下方,与RA导联形成Ⅰ导联监测。实际操作中需避开女性乳房组织,肥胖患者可选择锁骨外侧端以减少运动伪差。电极片黏贴不当可能导致基线漂移或波形失真。

3、LL导联位置

LL导联电极固定于左肋弓下缘与腹直肌外侧缘交界处,与LA导联构成Ⅱ导联临床最常用,与RA导联形成Ⅲ导联。下肢放置时须避开腹部伤口或起搏器植入部位,危重患者转运中可用绑带加固导线防脱位。

使用3导联监护时,应确保三个电极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以获得最佳信号质量。每日更换电极片避免皮肤过敏,躁动患者可选用儿科专用电极。若出现波形断续或干扰,需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氧化松动。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建议升级至5导联系统增加胸导联监测。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胰岛素的种类和选择?

胰岛素主要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五种类型,选择需根据患者血糖波动特点、生活方式及并发症风险等因素综合决定。

1、速效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作用持续3-5小时。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需在餐前立即注射。其快速吸收特性可减少低血糖风险,尤其适合进食不规律或胃肠吸收延迟的患者。使用中需注意注射后必须及时进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糖骤降。

2、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30-60分钟起效,持续5-8小时。需餐前30分钟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紧急处理。与速效胰岛素相比,其作用时间更长但灵活性较低,需严格配合饮食时间。注射部位选择腹部吸收更稳定,轮换注射点可避免脂肪增生。

3、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1-3小时起效,作用维持12-18小时。通常每日注射1-2次,作为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其浑浊外观需充分摇匀后使用,吸收速度受注射部位影响较大。合并使用口服降糖药时需警惕夜间低血糖,老年患者建议睡前加测血糖。

4、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起效缓慢但作用平稳,可持续24小时以上。每日固定时间注射一次即可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血糖波动小且低血糖风险较低。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需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需配合餐时胰岛素使用。注射深度不足可能导致药效不稳定。

5、预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等,含有固定比例的速效/短效和中效成分。每日注射2次可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适合生活规律且不愿多次注射的患者。需严格按时进餐,自行调整比例可能破坏血糖控制。不同品牌配比差异较大,更换时需医生指导。

胰岛素选择需个体化评估,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基础+餐时方案,2型糖尿病可先尝试中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全天血糖谱,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和类型。注射技术、储存条件及合并疾病均会影响疗效,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胰岛功能。配合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注意预防注射部位感染或脂肪代谢异常。出现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过大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心电监护仪5导联的位置?

心电监护仪5导联的标准位置为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右下肢及胸前导联。5导联心电监护主要通过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的组合监测心脏电活动,肢体导联包括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的电极片,右下肢通常作为接地电极,胸前导联则置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1、右上肢导联

电极片粘贴于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界处下方,该位置可减少肌肉活动干扰。导联线颜色标记为白色,属于标准双极导联的一部分,与左上肢导联共同形成Ⅰ导联,反映心脏横面的电活动变化。

2、左上肢导联

电极片置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界处下方,导联线为黑色。与右上肢导联组合可监测心脏左右方向的电位差,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价值。

3、左下肢导联

电极片位于左髂前上棘与肋弓连线中点处,导联线为红色。作为肢体导联的参考电极,参与形成Ⅱ、Ⅲ导联及增强肢体导联,对下壁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显著。

4、右下肢导联

电极片固定于右髂前上棘附近,导联线为绿色。主要功能是消除交流电干扰,作为接地电极不直接参与心电信号采集,但能提高其他导联的信号质量。

5、胸前导联

电极片放置在胸骨右缘第四肋间,导联线为棕色。该位置对应心脏解剖学的心室区域,可特异性监测前间壁心肌电活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至关重要。

使用心电监护仪时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剃除过多毛发以增强电极导电性。定期检查电极片是否松动,避免导联线缠绕。监测过程中若出现波形失真,应重新确认电极位置是否偏移。长期监护患者需每日更换电极片位置,防止皮肤过敏或压伤。不同体型患者可适当调整导联位置,但需确保各导联间相对位置关系符合标准要求。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心房颤动的心电表现?

心房颤动的心电表现主要包括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规则、f波出现等特征。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颤动。

1、P波消失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上通常看不到正常的P波。正常窦性心律中P波代表心房除极,而心房颤动时心房电活动紊乱,无法形成有效的P波。取而代之的是基线上不规则的细小颤动波,称为f波。P波消失是诊断心房颤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2、RR间期绝对不规则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RR间期绝对不规则。由于心房电活动紊乱,房室结传导不规则,导致心室率完全不规则。这种不规则性在心电图上表现为RR间期长短不一,没有固定模式。这是与房性早搏等其他心律失常的重要鉴别点。

3、f波出现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上可见细小而不规则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f波振幅通常较小,在V1导联最为明显。根据f波的振幅可分为粗颤和细颤两种类型。粗颤的f波振幅超过0.1mV,细颤则小于0.1mV。f波的存在是心房颤动的特征性表现。

4、心室率变化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可以快慢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称为快速型心房颤动。经过药物治疗后心室率可能控制在60-100次/分,称为控制型心房颤动。心室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5、QRS波形态

心房颤动时QRS波形态通常正常,除非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当出现宽QRS波时需要鉴别是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心房颤动伴差异性传导。QRS波形态的评估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房颤动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如出现心悸加重、胸闷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长期心房颤动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肠炎 耳聋 甲减 多汗症 狂犬病 淋巴水肿 毛发红糠疹 窦房传导阻滞 导管内乳头状瘤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