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一会戴眼镜一会不戴近视会加深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隐形眼镜戴太久取不下来怎么办?

隐形眼镜戴太久取不下来时,可通过润滑滴眼液辅助、轻压眼睑法、冷敷缓解、调整摘镜手法、就医处理等方式解决。长时间佩戴可能导致角膜缺氧、干眼或镜片黏附,建议及时处理避免损伤。

1、润滑滴眼液辅助

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或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滴入眼内1-2滴并眨眼数次,待镜片活动度增加后尝试摘取。润滑液能减少镜片与角膜摩擦,缓解因干燥导致的黏附。操作时需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污染瓶口。

2、轻压眼睑法

洗净双手后,用食指轻压上眼睑边缘,同时用中指下拉下眼睑,使镜片边缘暴露。用拇指和食指指腹轻轻捏住镜片下缘,避免触碰角膜。此方法适用于软性隐形眼镜,操作时动作需轻柔,若遇阻力应立即停止。

3、冷敷缓解

将冷藏后的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纱布,闭眼敷于眼皮5-8分钟。低温可使眼睑肌肉放松,减少结膜充血,同时降低镜片吸附力。注意避免直接冰敷或温度过低,防止冻伤。冷敷后配合眨眼动作更易摘取镜片。

4、调整摘镜手法

尝试改变常规摘镜姿势:头部稍后仰,眼睛看向鼻尖方向,用非主力手固定上下眼睑,主力手食指轻推镜片至眼白区域后再夹取。该方法能避开角膜敏感区,减少刺激反应。若镜片为硬性材质,需使用专用吸棒辅助。

5、就医处理

若自行处理30分钟仍无法取出,或出现眼红、剧痛、视物模糊,应立即前往眼科急诊。医生可能使用裂隙灯检查后,用专业器械如无菌镊子或冲洗法取出。长期黏附可能引发角膜炎,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药物治疗。

日常佩戴隐形眼镜需严格遵循8-10小时时限,选择高透氧材质镜片。摘戴前用抗菌洗手液清洁双手,护理液每日更换,避免游泳或洗澡时佩戴。每周应有2-3天改用框架眼镜,让角膜充分供氧。出现眼干涩时可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修复,但须在眼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什么时候戴牙套好 详解戴牙套的最佳年龄?

戴牙套的最佳年龄通常在12-16岁,此时恒牙基本萌出且颌骨发育可塑性较强。

青少年时期是牙齿矫正的黄金阶段,此时颌骨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牙齿移动效率高且矫正后稳定性好。乳牙完全替换为恒牙后,牙列不齐、反颌、深覆合等问题可通过固定矫治器或隐形矫治器有效调整。成年人同样可以矫正牙齿,但骨改建速度较慢,矫正时间可能延长1-2年。存在严重骨性错颌畸形时,可能需要配合正颌手术。早期干预如7-10岁进行功能性矫治,可改善颌骨发育异常,但需二次固定矫治完成精细调整。

矫正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过硬过黏食物,定期复查调整矫治力度。

李胜锋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学

戴牙套后最后一颗牙齿牙龈很痛?

戴牙套后最后一颗牙齿牙龈疼痛可能与牙套压迫、牙龈炎症或牙齿移动有关。

牙套对牙齿施加持续压力以调整位置,可能刺激牙龈组织引发局部充血肿胀。金属托槽或弓丝末端过长时容易摩擦口腔黏膜形成创伤性溃疡。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动可能牵拉牙周膜纤维,导致钝痛放射至牙龈区域。部分患者因清洁困难导致食物残渣堆积,诱发牙龈乳头炎或边缘性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自发痛及刷牙出血。

正畸蜡包裹尖锐托槽可减少机械刺激,使用冲牙器清除隐蔽处菌斑能降低感染风险。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化脓需及时复诊,医生可能调整弓丝曲度或开具消炎药物。避免进食过硬过黏食物可减轻牙龈负担,冷敷有助于缓解急性肿胀。

保持口腔清洁并定期复查能有效预防牙龈问题,夜间佩戴防护垫可减少托槽摩擦损伤。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一只眼近视一只眼正常要戴眼镜吗?

一只眼近视一只眼正常通常需要戴眼镜矫正视力。双眼屈光参差可能导致视疲劳、双眼视功能异常等问题,配镜有助于平衡双眼视觉质量。

近视眼与正常眼同时存在时,近视眼会因成像模糊而过度调节,正常眼则被迫代偿性调节,长期如此易引发头痛、眼胀等视疲劳症状。配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可使双眼视网膜成像清晰度接近,减轻调节冲突。对于儿童青少年,及时矫正还能避免弱视发生。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镜片需根据近视眼度数精准验配,镜框选择应以轻便舒适为主。

少数情况下若近视度数较低且无不适症状,可能暂时无须配镜,但需定期复查视力变化。从事精细用眼工作或需要长时间阅读者,即使度数较轻也建议配镜。存在隐斜视或集合功能异常者,可能需要结合棱镜矫正。部分成人患者也可考虑角膜接触镜,但需注意眼部卫生和佩戴时长。

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验光检查,动态调整眼镜度数。日常注意控制用眼时间,保持良好用眼姿势,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若出现头晕、复视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可能。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一岁的宝宝晚上睡着一会儿后突然哭闹?

一岁宝宝夜间突然哭闹可能与生理需求、环境不适、疾病因素等有关,常见原因有饥饿、肠绞痛、睡眠环境改变、中耳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建议家长通过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症状,若持续哭闹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生理需求

饥饿是婴儿夜间哭闹的常见原因,一岁宝宝胃容量较小,夜间可能需要补充喂养。家长可观察宝宝是否有觅食动作,如吮吸手指或转头寻找乳房。肠绞痛多发生在傍晚或夜间,表现为突发性哭闹、双腿蜷曲,可能与胃肠发育不成熟有关。可尝试飞机抱或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

2、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衣物过紧、尿布潮湿等均可能引起不适。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使用纯棉透气睡衣,睡前更换干爽尿布。环境噪音或光线刺激也可能干扰睡眠周期,需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可使用小夜灯提供微弱照明。

3、疾病因素

中耳炎患儿平卧时耳内压力增高可能导致疼痛,常伴随抓耳、摇头动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可能出现夜惊、多汗、枕秃等症状。这两种情况均需儿科医生确诊,中耳炎可能需要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治疗,佝偻病需补充维生素D3滴剂。

4、睡眠倒退期

一岁左右可能出现睡眠模式调整,表现为频繁夜醒、哭闹。这与大脑发育导致的睡眠周期变化有关,通常持续2-4周。家长应保持固定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讲故事等,避免过度安抚形成依赖,可尝试延迟响应策略逐步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5、分离焦虑

此阶段宝宝开始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夜间醒来发现独处可能产生焦虑。表现为惊醒后立即大哭、寻找监护人。建议白天多进行躲猫猫游戏理解物体恒存性,夜间可放置安抚巾等过渡物品,离开前轻声告知会返回,逐步延长等待回应时间。

家长需记录宝宝哭闹的具体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白天保证充足户外活动促进昼夜节律形成,晚餐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延长饱腹感。避免睡前1小时过度兴奋的活动,建立固定的睡眠仪式。若哭闹伴随呕吐、腹泻、皮疹或其他异常表现,或每周超过3次持续哭闹30分钟以上,建议尽早就诊排除病理性因素。日常可补充婴幼儿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热门标签

多肌炎 神经炎 婴儿喂养 手足口病 巨细胞动脉炎 肌营养不良症 继发性腹膜炎 肾上腺髓质增生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