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12月龄宝宝抽搐或惊厥如何处理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梗死后遗症抽搐怎么办?

脑梗死后遗症抽搐可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生活调整等方式改善。

脑梗死后遗症抽搐可能与脑组织损伤后异常放电、神经功能紊乱、继发性癫痫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卡马西平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平衡训练,帮助恢复神经肌肉协调性。生活调整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饮食上适当增加富含镁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

出现抽搐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血压高会不会导致晕厥抽搐?

血压高可能导致晕厥抽搐。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高血压脑病或脑血管意外,进而导致晕厥抽搐等症状。

血压急剧升高时,脑血管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痉挛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这种情况可能引发高血压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晕厥甚至抽搐。高血压脑病通常需要紧急降压治疗,以避免永久性脑损伤。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还可能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风险,这些脑血管意外同样可能伴随晕厥抽搐。

少数情况下,血压高导致的晕厥抽搐可能与心脏问题有关。严重高血压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部分患者可能在晕厥过程中出现肢体抽搐,类似癫痫发作。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心脏疾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的晕厥抽搐应警惕主动脉夹层等危急重症。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能引起血压骤升的因素。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如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先兆症状,应及时就医。已经发生过晕厥抽搐的患者更需严格管理血压,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脑部影像学检查。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梗塞抽搐是死前征兆吗?

脑梗塞抽搐不一定是死前征兆,可能与脑组织损伤、癫痫发作或病情加重有关。

脑梗塞患者出现抽搐症状时,通常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这种情况多见于大面积脑梗塞或脑干受累,患者可能伴随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急性期及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病灶范围,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部分患者因脑梗塞后遗症形成癫痫灶,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或卡马西平片控制发作。

脑梗塞终末期患者出现全身性抽搐时,可能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相关,此时常合并瞳孔散大、血压下降等表现。日常需监测生命体征,避免误吸和跌倒,遵医嘱进行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不发烧抽搐怎么办?

小儿不发烧抽搐可能与癫痫、低钙血症、脑损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就医、药物治疗等方式处理。

癫痫发作时患儿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或抽动等症状,需立即将患儿平卧并移开周围危险物品,避免强行按压肢体。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常伴随手足搐搦、喉痉挛,可尝试喂食含钙食物如牛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静脉补钙。脑损伤导致的抽搐可能伴有呕吐、嗜睡,须尽快送医完善头部CT等检查。临床常用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口服溶液、苯巴比妥片、地西泮注射液等,但必须由神经科医生评估后使用。

发作期间家长需记录抽搐持续时间与表现特征,避免喂食防止呛咳,日常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并定期随访脑电图检查。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热性惊厥是怎么回事?

小孩热性惊厥可能由体温骤升、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疾病、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抗惊厥药物、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预防复发等方式干预。

1、体温骤升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当体温快速超过38.5℃时可能诱发惊厥。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抽搐,多持续1-3分钟。此时应立即解开衣被散热,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同时监测体温变化。若既往有惊厥史,可在医生指导下预备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

2、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6个月至5岁儿童神经髓鞘化未完成,高热易导致异常放电。这类惊厥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发作后常有短暂嗜睡。日常应避免过度保暖,发热时及时使用退热贴,必要时遵医嘱口服地西泮片预防复发。维生素B6颗粒可能有助于神经调节。

3、感染性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等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可能伴随咽痛、皮疹等症状。需完善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可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病毒感染则需对症处理。惊厥发作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需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控制症状。

4、遗传因素

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儿童发病概率较高,首次发作年龄常小于18个月。这类患儿发热期间需密切监测,建议家长记录发作时的体温阈值和持续时间。预防性使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可能减少复发,但须严格遵循神经科医师指导。

5、电解质紊乱

高热伴随大量出汗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加重惊厥症状。发作后应检查电解质水平,轻度失衡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散纠正。若出现频繁呕吐、精神萎靡,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恢复期注意补充含钾食物如香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家长发现孩子惊厥发作时应保持镇定,将其侧卧防止误吸,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发作结束后及时就医排查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日常需避免捂热,体温超过38℃即开始物理降温,有惊厥史的儿童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恢复期保证充足睡眠,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混合痔 脑水肿 气管狭窄 上颌前突 腹膜间皮瘤 急性胆囊炎 嗜酸性腺瘤 肝豆状核变性 类风湿关节炎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