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关节科 > 骨折

移动骨折伤员可以用软担架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脊髓损伤伤员的搬运方法?

脊髓损伤伤员的搬运方法主要有保持脊柱轴线稳定、使用硬质担架、多人协同平移、避免扭曲身体、固定头颈部等措施。

1、保持轴线稳定

搬运过程中需始终保持伤员头颈胸腰成直线,采用整体滚动或平移方式。任何弯曲或扭转都可能加重脊髓压迫,导致二次损伤。需由专人负责固定头部,其余人员同步移动躯干和四肢,动作需缓慢平稳。

2、硬质担架使用

必须选用脊柱板或铲式担架等硬质转运工具,禁止使用软担架或徒手搬运。担架需提前放置于伤员身侧,平移时保持脊柱与担架长轴一致。转运途中可在颈腰部放置软垫维持生理曲度,但不可过度垫高。

3、多人协同操作

至少需要4-5人配合完成搬运,分别负责固定头颈部、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由指挥者统一口令同步发力,采用滚木式或平板式移动技术。单人抱持或双人抬运极易造成脊柱错位,绝对禁止。

4、避免身体扭曲

伤员体位需维持受伤时的原始姿态,不可强行矫正肢体位置。若伤员呈蜷曲状态,应在保持该姿势下整体搬运。翻转身体时必须采用轴向翻身法,头颈胸腰髋需同步转动,如同转动圆木。

5、固定头颈部

立即使用颈托或毛巾卷固定颈部,头部两侧用沙袋或衣物填充限制活动。无专业器械时可徒手保持头部中立位,但需持续至完成影像学检查。合并颅脑损伤者需同时保护气道,避免头颈过度后仰。

脊髓损伤搬运后需持续监测呼吸循环功能,转运途中避免剧烈颠簸。伤员应保持仰卧位,使用约束带固定躯干和四肢。到达医疗机构后需优先进行脊柱CT或MRI检查,排除隐匿性骨折。康复期需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早期介入肢体功能训练。营养支持应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促进神经修复。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烧伤伤员只能喝白开水对吗?

烧伤伤员并非只能喝白开水,适量补充电解质和营养更有利于恢复。烧伤后体液流失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需通过口服补液盐、淡盐水或含糖饮品补充钠、钾等成分,同时可饮用牛奶、豆浆等蛋白质饮品。

1、电解质补充:

烧伤后大量组织液渗出会造成钠、钾等电解质丢失,单纯饮用白开水可能稀释血液电解质浓度。建议选择专业口服补液盐,或自制淡盐水500毫升水加1.75克食盐,每小时补充100-150毫升。

2、能量供给:

烧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额外补充热量。可饮用5%-10%的糖盐水每100毫升水加5-10克白糖,或选择含麦芽糊精的营养制剂,避免血糖过低影响伤口愈合。

3、蛋白质摄入:

深度烧伤每日蛋白质丢失量可达30-50克。适宜饮用脱脂牛奶、豆浆等流质蛋白,每次200毫升左右,每日3-4次,有助于维持正氮平衡和创面修复。

4、维生素支持:

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参与胶原合成和能量代谢。可适量饮用鲜榨橙汁稀释后、复合维生素泡腾片溶液,但需避免酸性饮品刺激口腔黏膜。

5、禁忌饮品:

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饮品可能加重脱水,酒精会扩张血管增加渗出,碳酸饮料易引发腹胀,均不适合烧伤早期饮用。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烧伤后24小时内应以少量多次方式补充液体,成人每日总液量按2-4毫升/公斤体重/1%烧伤面积计算。除特殊部位烧伤需禁食外,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注意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恢复期可增加鱼肉、蛋羹等易消化蛋白质,配合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影响创面愈合。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搬运脊柱骨折伤员时注意事项?

搬运脊柱骨折伤员时需保持脊柱轴线稳定,避免二次损伤。主要注意事项有固定颈部、使用硬质担架、多人协同平移、避免弯曲扭转、持续观察生命体征。

1、固定颈部:

立即用颈托或毛巾卷固定伤员颈部,保持头颈胸自然中立位。脊柱骨折常伴随脊髓损伤风险,任何颈部屈伸或旋转都可能加重神经损伤。现场无专业器械时可用折叠衣物临时固定,但需确保固定物厚度均匀且不影响呼吸。

2、硬质担架搬运:

必须选用铲式担架、脊柱板等硬质转运工具,禁止使用软担架或徒手搬运。硬质支撑能有效分散脊柱压力,木板、门板等应急替代品需确保长度超过伤员身高,搬运前用绑带将伤员躯干与担架固定五点额部、胸部、骨盆、大腿中部、踝部。

3、多人协同平移:

至少需要3-4人配合完成搬运,由一人指挥统一动作。平移伤员时保持头颈-躯干-下肢成直线,采用滚动或整体抬升方式。负责头部者需持续维持轴向牵引,其他人员分别托住肩腰臀腿同步移动,避免身体任何部位悬空或扭曲。

4、避免弯曲扭转:

整个转运过程严禁脊柱前屈、后伸或侧弯,尤其注意骨盆区域稳定。车辆转运时应将担架与车厢固定,伤员身体与行驶方向垂直。胸腰椎骨折者需在腰下垫软枕保持生理曲度,颈椎损伤者头两侧用沙袋固定防晃动。

5、观察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伤员意识、呼吸、脉搏及肢体感觉,记录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呼吸窘迫需考虑高位颈椎损伤可能,立即调整头位并准备人工通气。转运途中每10分钟检查一次固定装置是否移位,注意肢体末梢血液循环。

伤员转运后仍需保持平卧位,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促进骨骼修复。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轴向翻身训练,逐步开展腰背肌等长收缩锻炼。注意观察排尿功能,脊柱骨折可能影响膀胱神经支配,出现尿潴留需及时导尿。三个月内避免负重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搬运昏迷会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注意事项?

搬运昏迷且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需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二次伤害、采取正确的搬运姿势、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尽快送医救治。

1、呼吸道通畅:昏迷伤员易因舌后坠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搬运前应检查口腔,清除异物,必要时将伤员头部偏向一侧,或使用口咽通气道保持气道开放。

2、避免二次伤害:搬运过程中需固定伤员头颈部,避免过度摇晃或扭曲。对于疑似脊柱损伤者,应使用硬质担架,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3、搬运姿势:采用多人协作的"滚动法"或"平托法",确保伤员身体平稳移动。避免单人或不规范的搬运方式,防止伤员坠落或加重伤势。

4、生命体征监测:搬运过程中需持续观察伤员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如出现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过低。

5、尽快送医:搬运后应迅速将伤员送往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途中保持与医院联系,提前告知伤员情况,便于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昏迷伤员的搬运需要特别关注呼吸道的通畅性,避免二次伤害,采用正确的搬运姿势,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并尽快送医。在搬运过程中,可给予伤员适量的温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脱水。同时,注意观察伤员的面色、皮肤温度等变化,及时调整搬运方式。对于有窒息风险的伤员,建议在搬运前进行初步的气道管理,如使用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氧气支持。在送医途中,保持伤员平卧位,头部略抬高,有助于减少颅内压和改善呼吸。到达医院后,详细向医护人员说明伤员的受伤经过、搬运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抢救骨折伤员时注意什么?
抢救骨折伤员时,首要任务是固定伤处并避免移动,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骨折的急救处理包括固定、止血、止痛和及时送医。 1、固定伤处是骨折急救的关键步骤。使用夹板、绷带或其他固定工具将骨折部位固定,避免进一步损伤。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固定,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硬纸板固定。固定时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止血是骨折急救的重要环节。如果骨折伴有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布条压迫止血。对于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避免感染。止血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如出现休克症状需立即处理。 3、止痛是骨折急救的必要措施。骨折通常伴有剧烈疼痛,可给予伤员口服止痛药或局部冷敷缓解疼痛。止痛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员的反应,如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用药。 4、及时送医是骨折急救的最终目标。在固定、止血和止痛后,应尽快将伤员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送医过程中注意保持伤员的平稳,避免颠簸和移动。到达医院后,及时向医生提供伤员的病史和急救处理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抢救骨折伤员时,固定伤处、止血、止痛和及时送医是四个关键步骤。通过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有效减轻伤员的痛苦,避免进一步损伤,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在急救过程中,保持冷静、迅速行动,并密切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是确保急救成功的关键。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热门标签

尿崩症 铅中毒 三房心 肺结节病 半月板损伤 膀胱颈挛缩 急性会厌炎 社交恐惧症 妄想性障碍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