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怎么治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脱指甲和手足口病有关吗??

脱指甲可能与手足口病有关,但并非所有手足口病患者都会出现脱指甲的情况。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后期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的现象。

手足口病引起的脱指甲通常发生在疾病恢复期,即发病后2-4周。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影响了指甲基质的生长,导致指甲暂时性生长停滞。随着病情好转,指甲会逐渐恢复正常生长。脱落的指甲通常从甲根部开始分离,可能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指甲脱落,但不会引起疼痛或出血。这种情况属于暂时性指甲营养不良,新指甲会在3-6个月内重新长出。

少数情况下,脱指甲可能与手足口病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真菌感染、外伤、营养不良或某些皮肤病都可能导致指甲脱落。如果脱指甲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指甲变色、增厚或周围皮肤红肿,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患有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指甲健康。

手足口病患者出现脱指甲时无须特殊治疗,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即可。避免撕扯即将脱落的指甲,防止继发感染。若指甲周围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平时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指甲健康生长。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患者应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嘴里面一定会长水泡吗?

手足口病患者嘴里不一定都会长水泡,但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是典型表现之一。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单一部位症状。

多数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内会出现散在性疱疹或溃疡,常见于舌面、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疱疹初期为红色小斑点,随后形成灰白色水泡,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可能伴有疼痛感,影响进食。部分轻型病例可能仅表现为咽部充血或少量口腔红疹,无明显水泡形成。

少数非典型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仅出现手足皮疹而无口腔病变,这种情况在柯萨奇病毒A6型感染中相对多见。免疫功能较强的儿童或成人感染者,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发热或无症状携带状态,口腔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若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手足皮疹,即使口腔未见水泡,仍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家长需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减轻进食疼痛。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必要时住院治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注意事项有什么?

手足口病注意事项主要有保持个人卫生、隔离防护、饮食调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1、保持个人卫生

手足口病患儿需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家长需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接触的玩具、餐具和家具表面。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

2、隔离防护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少1周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去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家长护理时需佩戴口罩,处理患儿分泌物后立即洗手。家中其他儿童需避免与患儿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降低交叉感染概率。

3、饮食调理

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藕粉,避免辛辣、坚硬或过烫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注意乳头清洁。

4、观察病情变化

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温,观察是否有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注意口腔疱疹是否影响进食饮水,记录24小时排尿次数和尿量,警惕脱水发生。皮疹出现化脓或皮肤大面积红肿需警惕继发感染。

5、及时就医

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频繁呕吐、呼吸急促、四肢冰凉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或感染科就诊。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等,需住院接受静脉输液和密切监护。确诊后需按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患儿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需继续做好2-4周的个人卫生管理。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但无须过度消毒或恐慌。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发现病例时,应配合做好环境终末消毒和疫情报告工作。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中医如何分型??

手足口病在中医中主要分为邪犯肺脾型、湿热壅盛型、毒热炽盛型、气阴两伤型四种证型。中医认为该病与外感时邪、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辨证施治选择相应方剂。

1、邪犯肺脾型

表现为低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稀疏,舌红苔薄白。多因外感风热时邪侵袭肺卫,脾失健运所致。常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含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配合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湿。患儿需保持皮肤清洁,家长可用淡竹叶煎水代茶饮辅助清热。

2、湿热壅盛型

特征为高热不退、疱疹稠密溃烂、口臭流涎,舌红苔黄腻。病因湿热毒邪壅滞中焦,熏蒸口舌肌肤。临床多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含滑石、黄芩等清热利湿药,配合白茅根、赤小豆利水渗湿。家长需注意患儿大便通畅,饮食宜选用冬瓜、薏米等利湿食材。

3、毒热炽盛型

出现壮热烦躁、疱疹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绛少津。属热毒内陷营血的重症阶段,需用清瘟败毒饮急煎,含生石膏、知母等清气分热药,配合水牛角、生地凉血解毒。此型需立即就医,家长不可自行用药,可配合物理降温措施。

4、气阴两伤型

见于恢复期,表现为低热缠绵、疱疹干涸、口干纳差,舌红少苔。因热病耗气伤阴所致,宜用沙参麦冬汤调理,含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佐以谷芽、陈皮健脾开胃。恢复期可适量食用梨汁、荸荠汁生津,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期间需注意隔离防护,患儿衣物应煮沸消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选用绿豆粥、百合羹等食疗方。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重症表现,须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家长应每日观察疱疹变化,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修剪患儿指甲以防抓破感染。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疹子最主要的顺序是怎样的?

手足口病的疹子通常按照口腔黏膜→手掌→足底→臀部→四肢的顺序出现,可能伴随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儿1-2周可自愈。

手足口病初期疹子多出现在口腔黏膜,表现为散在的疱疹或溃疡,可能引起进食疼痛。随后1-2天内疹子会扩散至手掌和足底,呈现为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疹子周围常有红晕。臀部与四肢的疹子通常较晚出现,分布相对稀疏。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疹子,但躯干部位较少受累。疹子一般不痒,水疱破溃后可能形成浅表溃疡。

极少数重症患儿可能出现疹子快速蔓延至全身的情况,或出现大疱性皮疹。若发现疹子异常增多、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需警惕重症手足口病可能。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此时疹子分布可能不典型。

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疹子引发感染。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疹子进展,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托幼机构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防止病毒传播。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肉瘤 结肠癌 口角炎 软骨瘤 大便失禁 化脓性汗腺炎 肌营养不良症 脑室内脑膜瘤 无菌性脑膜炎 陈旧性心肌梗死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