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初生婴儿一天拉十几次怎么办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1天小便十几次正常吗?

1天小便十几次是否正常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健康成年人每日排尿4-10次属于正常范围,超过10次可能与饮水量增加、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糖尿病或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有关。

生理性尿频常见于大量饮水、摄入咖啡或酒精等利尿饮品后,排尿次数增加但每次尿量正常,无疼痛或其他不适。妊娠期子宫压迫膀胱、精神紧张等也会导致暂时性尿频。这类情况通过调整饮水量、减少刺激性饮品摄入后多可缓解。

病理性尿频通常伴随其他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表现为尿急、夜尿增多;尿路感染会出现尿痛、尿液浑浊;糖尿病可伴有多饮多食;男性前列腺增生可能导致排尿困难。若尿频持续存在,或伴随发热、腰痛、血尿等症状,需及时排查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建议记录24小时排尿日记,包括排尿时间、尿量及伴随症状。日常避免憋尿,限制睡前饮水量,减少咖啡因摄入。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排尿疼痛、发热等情况,应尽早就医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晚上十几次小便怎么回事?

夜间频繁排尿十几次可能由生理性饮水过量、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原因引起。频繁夜尿需警惕泌尿系统或代谢性疾病,建议记录排尿日记并尽早就诊。

一、生理性饮水过量

睡前两小时内摄入大量水分或酒精、咖啡等利尿饮品会导致夜间尿量增加。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调整饮水习惯即可,建议将每日饮水的80%安排在白天,睡前限制液体摄入量在200毫升以内。

二、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导致尿急尿频,夜间症状可能加重。可能与神经系统调节异常、膀胱感觉过敏有关,表现为每小时排尿且尿量较少。可通过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改善,必要时使用索利那新等药物。

三、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刺激膀胱黏膜会引起尿频尿急,可能伴随排尿灼痛、尿液浑浊。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确诊后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磷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四、前列腺增生

中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增大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和残余尿增多,引发夜间频繁排尿。可通过前列腺超声和尿流率检查确诊,轻症可用坦索罗辛缓解症状,重症需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五、糖尿病

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会产生渗透性利尿,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且夜尿量明显增多。需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确诊后通过饮食控制、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管理血糖,改善排尿症状。

建议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裤。饮食上限制高糖高盐食物,适当补充南瓜籽、西红柿等富含锌元素的食物。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血尿、发热等情况,须立即到泌尿外科就诊完善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等评估。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初生儿脸上长红疹是什么原因?

初生儿脸上长红疹可能与新生儿痤疮、湿疹、热疹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痤疮通常与母体激素水平影响有关,表现为面部红色丘疹或脓疱,多出现在出生后2-4周。湿疹可能与遗传过敏体质或外界刺激有关,皮肤会出现红斑、脱屑伴瘙痒。热疹常因环境温度过高导致汗腺堵塞,形成密集的红色丘疹。这三种情况均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包裹。湿疹患儿可遵医嘱使用氧化锌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炉甘石洗剂,热疹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改善。

日常护理建议使用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洗护产品,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哺乳期母亲减少食用易致敏食物。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初生儿拉肚子要吃什么?

初生儿拉肚子可以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散等药物,也可以适量补充母乳或配方奶。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初生儿出现腹泻时,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摄入过多高糖或高脂食物。配方奶喂养的患儿可暂时改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蒙脱石散能保护肠黏膜,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补液盐散能预防脱水。这些药物需严格按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初生儿腹泻可能与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若出现血便、持续发热、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需注意奶瓶消毒,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产品。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初生儿打嗝不停怎么办?

初生儿打嗝不停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拍嗝、适度保暖、分散注意力、按摩背部等方式缓解。初生儿打嗝通常由膈肌发育不完善、喂养不当、吸入冷空气、胃部受凉、情绪激动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姿势

喂养时保持婴儿头部略高于身体,避免平躺喂奶。母乳喂养时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奶瓶喂养时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孔径,减少空气吸入。喂奶后竖抱15-20分钟,帮助胃部空气自然排出。

2、拍嗝

喂奶间隙及结束后将婴儿竖抱,头部靠于成人肩部,手掌呈空心状由下至上轻拍背部。拍嗝力度需轻柔,持续2-3分钟即可。若未拍出嗝声,可变换体位为坐姿拍背,或让婴儿俯卧于成人膝盖轻抚背部。

3、适度保暖

使用包被包裹婴儿腹部,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避免穿堂风直吹,换尿布时注意遮盖腹部。若因受凉引发打嗝,可用温热手掌轻捂婴儿肚脐周围,或让婴儿侧卧蜷缩体位帮助保暖。

4、分散注意力

用摇铃、黑白卡等玩具吸引婴儿注意力,轻声哼唱或播放白噪音。可尝试让婴儿吮吸干净的手指或安抚奶嘴,通过吸吮动作调节膈肌运动。避免在打嗝时继续喂奶,防止呛奶。

5、按摩背部

让婴儿俯卧于家长大腿,用指腹沿脊柱两侧从上至下做螺旋式按摩。或采用飞机抱姿势,一手托住婴儿胸腹部,另一手顺时针轻揉背部膈肌对应区域。按摩力度以皮肤微微泛红为宜,持续3-5分钟。

初生儿打嗝多为生理现象,日常需注意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避免立即平躺。若打嗝伴随呕吐、拒奶、呼吸急促等症状,或持续超过2小时未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胃食管反流、膈神经异常等病理性因素。哺乳期母亲应避免食用易产气食物,保持喂养环境安静舒适。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热门标签

肉瘤 结肠癌 口角炎 软骨瘤 大便失禁 化脓性汗腺炎 肌营养不良症 脑室内脑膜瘤 无菌性脑膜炎 陈旧性心肌梗死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