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持续低烧在家的药物治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手足口病可以喷开喉剑吗?

手足口病患者一般可以喷开喉剑,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喉剑喷雾剂主要成分为薄荷脑、樟脑等,具有局部镇痛、消炎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及发热。当患儿出现明显咽喉疼痛影响进食时,使用开喉剑喷雾可暂时缓解不适感。喷雾剂能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通过局部麻醉效果减轻疼痛,对病毒本身无治疗作用。使用时注意避开溃疡创面,避免刺激加重疼痛。

部分患儿可能对喷雾剂成分过敏,出现口腔黏膜充血加重或皮疹扩散。婴幼儿咽喉反射敏感,喷雾可能引发呛咳或呕吐。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肺水肿时,局部用药无法控制病情进展,须立即住院治疗。开喉剑喷雾不能替代抗病毒药物,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症状出现时禁用。

手足口病护理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溃疡。患儿衣物餐具需单独消毒,密切观察体温和皮疹变化。开喉剑喷雾每日使用不超过3次,症状缓解后停用。若用药后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处理。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孩子手足口病需要住院吗?

孩子手足口病多数情况下无须住院,居家隔离观察即可。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皮肤花纹等症状,则需立即住院治疗。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具有自限性,轻症患儿通过对症处理可逐渐康复。

手足口病患儿若无并发症,通常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散在疱疹或溃疡,伴有低热或食欲减退。此时可通过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式缓解症状。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温,观察皮疹变化情况,避免抓挠导致感染。居家环境应定期通风,患儿餐具、玩具需单独消毒。

当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呕吐、抽搐,或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率增快、四肢发凉,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此类情况需住院接受心电监护、静脉补液等治疗,必要时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或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部分患儿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呼吸支持。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避免带患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康复后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数周,需继续做好手卫生。患儿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若居家护理期间症状加重,或皮疹持续一周未消退,应及时前往儿科或感染科复诊。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一定会发烧吗?

手足口病不一定会发烧,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皮疹或口腔疱疹。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发热、手部皮疹、足部皮疹、口腔疱疹、食欲减退等。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发热是该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儿童患者发热概率相对较高,体温多在38摄氏度左右,持续1-2天可自行消退。成人患者症状通常较轻,部分可能完全不出现发热。

约三成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不出现明显发热症状,仅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这类患者往往病情较轻,皮疹多集中在手掌、足底及口腔黏膜,呈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免疫功能较强的患者更容易表现为无热型,但仍有传染性,需做好隔离防护。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患者应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避免抓挠皮疹。如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帮助黏膜修复。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发高烧怎么办?

手足口病发高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手足口病高烧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免疫反应过度、脱水、并发症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包裹,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退热贴。物理降温期间需每30分钟复测体温,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变化。

2、补液治疗

选择口服补液盐Ⅲ补充电解质,少量多次喂服,每日总量按50-10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可配合饮用米汤、苹果汁等含钾液体,避免含糖饮料。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时,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3、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气雾剂可直接作用于口腔疱疹,干扰素α2b喷雾能抑制病毒复制。更昔洛韦适用于重症病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可缩短发热病程1-2天。

4、退热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适用于呕吐患儿,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可持续6-8小时。两种药物交替使用需间隔4小时以上,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5、就医评估

持续高热超过3天、体温超过40摄氏度、出现肢体抖动或呕吐加剧时,需急诊排除脑炎。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心肌酶谱异常需警惕心肌损害。重症病例可能需住院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疱疹部位,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粥类,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体温正常后仍需隔离1周,密切观察手掌、足底有无新发皮疹。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遵医嘱。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眩晕症在家里怎么缓解?

眩晕症在家可通过调整体位、控制呼吸、补充水分、避免强光刺激、按压穴位等方式缓解。眩晕症可能与内耳疾病、血压异常、贫血、颈椎病、心理因素等有关,建议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及时就医。

1、调整体位

立即平卧或半卧于安全处,头部保持固定不动,避免突然改变姿势。可垫高头部约15度,减轻内耳淋巴液流动对平衡器官的刺激。若伴随恶心呕吐,需侧卧防止误吸,保持环境通风。

2、控制呼吸

采用腹式呼吸法减缓紧张情绪,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后经口呼气6秒,重复进行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避免过度换气诱发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头晕症状。

3、补充水分

分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每次100毫升,每日总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脱水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内耳微循环。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无糖电解质溶液。

4、避免强光刺激

关闭电子屏幕并拉遮光窗帘,降低环境亮度。强光可能通过视觉-前庭通路加重眩晕感,建议佩戴墨镜或眼罩休息20-30分钟。

5、按压穴位

用拇指指腹按压风池穴枕骨下凹陷处或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每穴按压1分钟,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穴位刺激有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但孕妇及高血压者慎用。

眩晕发作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声响刺激。饮食选择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物,如燕麦粥、蒸南瓜等,限制咖啡因摄入。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眼球追踪练习,从左右缓慢移动手指跟视开始,每日2次,每次5分钟。症状缓解后仍需观察48小时,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长期反复眩晕者需排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器质性疾病。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口臭 炭疽 三叉神经痛 恶性胸腔积液 酒精性心肌病 盘状红斑狼疮 筛窦恶性肿瘤 皮肤淋巴细胞瘤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波伊茨-耶格综合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