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推拿科

小儿推拿有什么坏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西地兰静推注意事项?

西地兰静推需严格遵循医嘱,重点注意给药速度、剂量控制、心电监护及禁忌症筛查。主要有给药前评估、稀释方法、推注速度、不良反应监测、特殊人群调整等关键环节。

1、给药前评估

使用前需确认患者无西地兰过敏史,近期未使用钙剂或其他强心苷类药物。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患者需谨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禁忌症。

2、稀释方法

西地兰注射液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禁用生理盐水配伍。常规稀释浓度为0.4mg/20ml,抽取药液时需严格无菌操作。稀释后溶液出现浑浊或沉淀应立即弃用。

3、推注速度

成人静脉推注时间不少于5分钟,儿童不少于10分钟。快速推注可能导致血管刺激反应或严重心律失常。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更为安全,推注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患者反应。

4、不良反应监测

给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至少1小时,重点观察QT间期延长、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表现。出现视觉异常、恶心呕吐等洋地黄中毒症状时立即停药。备好阿托品、苯妥英钠等急救药物。

5、特殊人群调整

老年患者应减少初始剂量,肾功能不全者延长给药间隔。孕妇仅限危及生命的适应症使用,哺乳期需暂停母乳喂养。与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合用时需调整剂量。

静推西地兰后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体位变化。24小时内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血钾和地高辛浓度。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严格遵医嘱复诊,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晚上吃榴莲有什么坏处?

晚上适量吃榴莲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危害,但过量食用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血糖波动、热量过剩等问题。榴莲含有较高糖分和热量,特殊人群需谨慎食用。

榴莲作为高糖高热量的热带水果,其果肉富含单糖和双糖,夜间人体代谢率降低时大量摄入,可能增加胃肠负担。部分人群食用后会出现胃胀、反酸等不适,这与榴莲中的硫化物刺激胃酸分泌有关。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夜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榴莲的高升糖指数可能诱发血糖异常波动。榴莲每100克含约150千卡热量,接近同等重量米饭的两倍,长期睡前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肥胖风险。

部分体质敏感者夜间食用榴莲可能出现燥热、失眠等反应,这与中医理论中榴莲性热特性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榴莲含钾量较高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控制摄入量,避免引发胎动不安或婴儿湿疹。口腔溃疡发作期间食用可能加重黏膜刺激症状。

建议将榴莲作为日间加餐食用,单次摄入量控制在100克以内,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帮助消化。食用后适当活动促进代谢,避免立即平卧。存在慢性病或特殊体质者,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注意观察食用后的身体反应,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就医。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发烧小儿推拿手法是什么?

小儿发烧可采用推拿手法辅助退热,常用手法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开天门、运太阳等。推拿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避免用力过猛或手法不当造成损伤。

一、清天河水

用食指中指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频率约每分钟200次。该手法性凉,适用于风热型发热,表现为面赤唇红、咽喉肿痛。操作时需保持患儿前臂放松,推拿后适当补充温水。若皮肤有破损或湿疹需避开操作。

二、退六腑

沿前臂尺侧从肘部向腕部直推,每分钟操作150-180次。该手法清热凉血,对高热伴烦躁效果较好。操作时可用爽身粉减少摩擦,推拿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寒性体质患儿慎用此法。

三、推脊

食指中指并拢从大椎穴向下直推至长强穴,重复20-30次。适用于外感发热伴头痛项强,能疏通督脉阳气。操作时保持患儿俯卧位,脊柱暴露完全。皮肤过敏或脊柱畸形者禁用。

四、开天门

两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前发际,每次推拿50-100次。对风寒型发热伴鼻塞有效,能疏风解表。操作时拇指需紧贴皮肤,动作轻柔连贯。囟门未闭婴儿需避开前囟区域。

五、运太阳

双拇指螺纹面按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30圈。适用于发热伴头痛目赤,可疏风清热。操作时力度均匀,避免压迫眼球。局部有外伤或炎症时不宜进行。

小儿推拿需在38.5℃以下低热时进行,高热应及时就医。操作前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温暖,使用介质如婴儿油减少摩擦。每次选2-3种手法组合,总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推拿后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配合物理降温与充足饮水。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惊厥、嗜睡等症状,须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治疗。日常可通过捏脊、摩腹等保健手法增强体质。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上火推拿手法?

小儿上火可通过推拿手法缓解症状,常用手法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柱、揉内劳宫、掐揉小天心等。上火多与饮食积滞、外感热邪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

1、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适用于心火旺盛引起的烦躁哭闹。操作时用食指中指指腹从腕横纹中点推向肘横纹中点,重复进行可清热解表。推拿时需保持手法轻柔,配合润肤油避免摩擦皮肤。每日操作时间不超过5分钟,建议家长在患儿情绪稳定时进行。

2、退六腑

退六腑主要用于胃肠积热导致的口臭便秘。从前臂尺侧肘横纹至腕横纹直线推动,能通腑泄热。推拿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可配合顺时针摩腹增强效果。注意推拿前后适量饮水,避免空腹操作。

3、推脊柱

推脊柱适用于全身热症明显的患儿。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督脉,可调和脏腑气血。操作时需保持脊柱部位保暖,推拿后注意补充水分。脊柱皮肤破损或发热超过38.5℃时禁用此法。

4、揉内劳宫

揉内劳宫针对心脾积热引起的夜啼不安。掌心劳宫穴处做环形揉动,能安神除烦。建议家长用指腹轻柔按压,配合轻声安抚。操作环境需保持安静,每日早晚各一次效果更佳。

5、掐揉小天心

掐揉小天心适用于肝火亢盛导致的目赤多眵。手掌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凹陷处进行掐揉,具有清肝明目功效。手法宜先轻后重,观察患儿耐受程度。推拿后可配合菊花茶饮辅助降火。

小儿上火推拿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前应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适量增加梨、冬瓜等凉性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穿衣导致闷热。若推拿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高热、皮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推拿后注意观察患儿反应,避免在饭后立即操作。家长应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操作时划伤皮肤。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祛湿气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祛湿气有助于改善身体不适,但过度祛湿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祛湿气的好处主要有缓解关节疼痛、改善消化功能、减轻皮肤问题、提升精神状态、减少炎症反应,坏处主要有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减弱、免疫力下降、营养吸收障碍、体质虚寒。

一、缓解关节疼痛

湿气过重可能导致关节肿胀和疼痛,祛湿气有助于减轻这些症状。湿气积聚在关节周围时,可能加重关节炎或风湿性疾病的症状。通过祛湿气,可以减少关节内的炎症反应,改善关节活动度。祛湿气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代谢废物排出。长期湿气重的患者祛湿后可能感觉关节轻松许多。

二、改善消化功能

湿气过重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祛湿气可以帮助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改善腹胀和腹泻等症状。湿气重时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祛湿后消化酶分泌可能恢复正常,营养吸收效率提高。但过度祛湿可能使胃肠黏膜干燥,反而影响消化。

三、减轻皮肤问题

湿气重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或痤疮等问题。祛湿气有助于改善这些皮肤症状,减少皮肤油脂分泌过多的情况。湿气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适度祛湿可以恢复皮肤的正常代谢,但过度祛湿可能使皮肤干燥脱屑。祛湿过程中需注意保持皮肤适度湿润。

四、提升精神状态

湿气重的人常感觉身体沉重、精神不振。祛湿气后可能感觉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湿气困阻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大脑供氧。祛湿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但突然大量祛湿可能引起暂时性头晕。祛湿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避免快速改变体内环境平衡。

五、减少炎症反应

湿气重可能加重体内慢性炎症状态。祛湿气有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各种炎症相关症状。湿性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黏膜充血和水肿。适度祛湿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但过度祛湿可能削弱黏膜保护功能。祛湿同时需要关注身体其他系统的平衡。

六、电解质紊乱

过度祛湿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快速大量祛湿会使钠、钾等重要电解质流失。这种情况可能引起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祛湿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适量矿物质,避免利尿过度。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更需谨慎。

七、胃肠功能减弱

长期过度祛湿可能影响胃肠正常功能。胃黏膜需要适度湿润环境来维持消化功能。过度祛湿会使胃酸分泌减少,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出现食欲下降、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祛湿应适度,同时注意保护胃肠黏膜健康。

八、免疫力下降

适当湿润的环境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过度祛湿可能削弱呼吸道和肠道的局部免疫力。黏膜干燥会增加病原体入侵的概率。祛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反复感染迹象。保持适度的体内湿润对免疫防御很重要。

九、营养吸收障碍

过度祛湿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肠道需要适度湿润环境来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祛湿过度会导致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长期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特别是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影响更大。

十、体质虚寒

过度祛湿可能使体质偏向虚寒。祛湿方法如果过于寒凉,可能损伤阳气。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月经不调等症状。祛湿应因人而异,阳虚体质者更需注意温补。祛湿同时可配合适量温性食物,保持阴阳平衡。

祛湿气需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采取适度方法。建议通过饮食调理配合适量运动来改善湿气问题,如食用薏米、赤小豆等食材,避免久处潮湿环境。运动出汗是自然的祛湿方式,但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如果湿气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和个性化调理。祛湿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新的失衡。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也有助于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热门标签

菌血症 斑釉牙 脑肿瘤 软下疳 会厌囊肿 角膜烧伤 赖氏综合征 慢性蝶窦炎 精囊恶性肿瘤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