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感染性疾病科 > 传染科

急性寻麻疹怎么治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寻麻疹血管炎一定发烧吗?

荨麻疹性血管炎不一定会发烧。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种以皮肤风团样皮疹和血管炎症为特征的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中,部分人可能伴随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7.5-38.5摄氏度之间。这类发热多与体内炎症反应相关,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血管炎症时,可能释放炎症因子引起体温升高。皮肤表现通常为持续24小时以上的瘙痒性风团,可能伴有紫癜样皮损或局部水肿。实验室检查常见血沉加快、补体水平降低等异常指标。

相当比例的患者病程中不会出现明显发热,仅表现为皮肤症状。这类患者的风团可能呈现环状或地图状分布,按压后不完全褪色,但全身反应较轻。部分病例可能仅有关节疼痛或轻度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而无体温异常。儿童患者中无发热的比例相对更高,皮损持续时间可能短于成人。

建议出现持续皮肤风团伴关节痛、腹痛或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皮肤科可通过组织活检、血液检查等明确诊断,轻症患者可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或羟氯喹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日常应避免剧烈搔抓皮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记录可疑食物或环境诱因。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寻麻疹会导致血小板偏低吗??

荨麻疹一般不会导致血小板偏低。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通常与血小板数量无直接关联。血小板偏低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因素或其他血液系统异常有关。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皮肤水肿,但不会直接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或血小板生成。临床观察显示,单纯荨麻疹患者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计数多处于正常范围。若患者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需考虑是否存在合并症或药物副作用,例如部分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当荨麻疹患者伴随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警惕两种特殊情形。一是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罕见疾病可能同时表现为荨麻疹样皮疹和血小板减少。二是某些病毒感染既可能诱发急性荨麻疹,又可能暂时抑制血小板生成。这类情况需要通过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查等进一步鉴别诊断,不能简单归因于荨麻疹本身。

建议荨麻疹患者出现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异常出血症状时及时检测血常规。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搔抓皮肤导致继发感染,记录可能诱发荨麻疹的食物或环境因素。若确诊血小板减少需配合血液科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造血功能。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神经性寻麻疹怎么治疗?

神经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止痒药物、调节免疫功能、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神经性荨麻疹通常与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敏反应、免疫异常、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1、避免诱发因素

减少精神压力、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是基础治疗措施。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辛辣食物、酒精等可能加重症状的饮食。部分患者对冷热刺激敏感,需注意环境温度变化。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刺激。

2、口服抗组胺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可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团和瘙痒。这类药物嗜睡副作用较轻,适合长期使用。对于夜间症状明显者,可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3、外用止痒药物

炉甘石洗剂、复方薄荷脑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可局部缓解瘙痒症状。皮肤干燥者需配合使用保湿霜。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继发感染,破溃处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水肿,但寒冷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4、调节免疫功能

反复发作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复方甘草酸苷片、转移因子胶囊。部分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适当补充可能改善症状。慢性感染灶如龋齿、鼻窦炎等需积极治疗。自体血清疗法对部分难治性病例有效,但需专业医生评估。

5、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建立应对压力的健康方式。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能减轻自主神经紊乱。严重焦虑抑郁者需心理科会诊,必要时短期使用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建立患者日记记录发作诱因有助于个性化治疗。

神经性荨麻疹患者应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症状。饮食宜清淡,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洗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建议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记录风团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以评估疗效。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以备突发症状时使用。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鸡屎藤可以治寻麻疹吗?

鸡屎藤对荨麻疹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无法根治。荨麻疹的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抗组胺药物等规范治疗,建议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用药。

鸡屎藤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的功效。民间常用其煎水外洗缓解皮肤瘙痒,可能对荨麻疹引起的风团和瘙痒产生暂时性舒缓效果。其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物质可能通过抑制组胺释放减轻症状,但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疗效。使用时需将新鲜鸡屎藤洗净煮沸后晾至适宜温度,用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10-15分钟,每日1-2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表现为敷药部位红肿加剧,需立即停用并用清水冲洗。

荨麻疹本质是由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感染或物理刺激。规范治疗需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抑制组胺受体,严重者需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鸡屎藤仅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抗过敏药物。若皮疹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有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进展为血管性水肿,须立即急诊处理。

荨麻疹患者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常见诱发食物包括海鲜、坚果和食品添加剂。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定期清洗床品减少尘螨接触。急性发作期间可冷敷患处减轻瘙痒,但避免使用酒精或刺激性外用制剂。建议完善过敏原检测和血清IgE检查,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规范用药控制复发。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寻麻疹性血管炎要注意什么?

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规范用药、监测病情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及定期复查。该病属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症,临床表现为持续24小时以上的风团伴紫癜或坏死,需与普通荨麻疹鉴别。

1、避免诱发因素

感染是常见诱因,需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药物过敏可能加重症状,使用新药前应咨询医生。寒冷或日光暴晒可能诱发皮损,需注意保暖及防晒。部分患者与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病相关,需排查潜在疾病。

2、规范用药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控制瘙痒。中重度患者需短期应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顽固病例可能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皮肤溃疡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禁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血管炎。

3、监测病情变化

每日记录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提示血管炎可能。观察是否出现关节肿痛、腹痛等系统症状,提示病情进展。定期检测尿常规和肾功能,警惕紫癜性肾炎。皮肤活检可明确血管炎诊断,病理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改变。

4、生活方式调整

选择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刺激,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加重瘙痒。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及含组胺较高的发酵食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皮损。保持规律作息,情绪压力可能影响免疫状态。

5、定期随访复查

初诊后1-2周需复诊评估疗效,每3-6个月复查血沉、补体等炎症指标。长期用药者需监测血糖、骨密度等药物副作用。育龄女性用药前需评估妊娠风险。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药,但需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应建立疾病日记,记录皮损形态、用药反应及可疑诱因。冬季注意室内加湿防止皮肤干燥,夏季避免汗液刺激。可尝试冷敷缓解瘙痒,但禁用搔抓。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家属应学习识别重症征兆如呼吸困难或血尿,及时送医。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热门标签

关节痛 皮肤肿瘤 神经衰弱 尾蚴性皮炎 埃尔托型霍乱 神经源性膀胱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