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肺炎

如何识别和应对儿童肺炎咳嗽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秋冬季小儿哮喘高发如何应对?

秋冬季小儿哮喘高发可通过环境控制、药物干预、免疫调节、症状监测和紧急处理等方式应对。哮喘发作通常由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感染、过敏原暴露、体质因素和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

1、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在18-22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0%-60%。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使用地毯、毛绒玩具等易积尘物品。外出时可为儿童佩戴保暖口罩,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卧室使用防螨床品,每周用55度以上热水清洗寝具。

2、药物干预:

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支气管扩张剂,慢性期常用布地奈德吸入剂进行抗炎治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长期控制。使用吸入装置需配合储雾罐确保药物沉积,用药后需清水漱口避免口腔真菌感染。

3、免疫调节: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诱发因素后可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秋冬季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益生菌,调节免疫功能。中医调理可选用黄芪、太子参等益气固表药材。

4、症状监测:

家长需掌握哮喘发作前兆,如频繁揉鼻、夜间干咳、运动后胸闷等。使用峰流速仪每日监测呼气峰流速值,记录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调整治疗方案。

5、紧急处理:

突发喘息时保持坐位前倾姿势,立即使用缓解药物。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口唇发绀、说话断续等危象表现,需立即就医。学校应备有应急药物和雾化设备,教师需接受哮喘急救培训。避免在发作期强行喂药或平卧,防止误吸。

秋冬季需保证每日饮水1000-1500毫升,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A、C,如胡萝卜、猕猴桃等。选择室内游泳、瑜伽等温和运动,运动前做好15分钟热身。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家长应学习背部叩击排痰手法,定期进行家居环境评估。外出携带应急药物卡片,注明用药信息和紧急联系人。通过医患合作建立个性化哮喘行动计划,实现疾病长期控制。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如何帮助儿童应对过敏性鼻炎?

儿童过敏性鼻炎可通过环境控制、鼻腔护理、药物治疗、免疫调节及心理支持等方式缓解。该病主要由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刺激引发,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

1、环境控制:

减少接触过敏原是关键措施。保持室内湿度低于50%,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材质寝具。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避免饲养宠物或接触毛绒玩具,定期清洗空调滤网。

2、鼻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冲洗2-3次,可清除鼻腔过敏原和分泌物。冲洗时保持头部前倾45度,避免呛咳。冬季可使用凡士林涂抹鼻前庭预防干裂,但需注意避免阻塞鼻孔。

3、药物治疗: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可缓解鼻痒喷嚏,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喷雾能减轻黏膜水肿。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合并哮喘的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4、免疫调节:

对尘螨过敏为主的患儿可考虑脱敏治疗,通过3-5年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步建立免疫耐受。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疗效,严重哮喘发作期应暂停治疗。

5、心理支持:

慢性鼻塞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学习专注力,家长应避免过度强调症状。通过游戏方式指导用药,用奖励机制鼓励配合治疗。学龄儿童可参与过敏日记记录,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彩椒等食物,Omega-3脂肪酸丰富的深海鱼每周食用2-3次。鼻腔按摩迎香穴每日3次,每次1分钟有助于通气。冬季晨起前可预先温热口罩佩戴,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耳闷、咳嗽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鼻窦炎或中耳炎等并发症。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怎么识别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

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可通过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晕厥及下肢水肿等症状识别。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潜在心脏疾病,需结合具体表现及时就医评估。

1、胸痛:

典型心脏相关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迫感或紧缩感,可能向左肩、下颌或背部放射。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需警惕心绞痛;持续不缓解的剧烈胸痛伴冷汗可能为心肌梗死。非典型胸痛如针刺样、与呼吸相关或按压后疼痛多与心脏无关。

2、呼吸困难:

平卧位时加重的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轻微活动即出现气促是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可能伴随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与体位无关的突发呼吸困难需排除肺栓塞,长期缓慢进展的呼吸困难可能与慢性心功能不全有关。

3、心悸:

自觉心跳沉重、漏跳或过快,可能伴随头晕、黑朦。突发突止的规律心悸常见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规则心悸伴脉搏强弱不等需考虑房颤。运动后生理性心悸与安静状态下持续心悸需通过心电图鉴别。

4、晕厥:

心脏原因晕厥多突发且与体位无关,可能由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主动脉瓣狭窄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发作前可有心悸或胸痛,恢复后仍有面色苍白、乏力,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缓慢恢复过程不同。

5、下肢水肿:

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从足踝开始向上发展,伴夜间加重、晨起减轻是右心衰竭的特征。可能合并腹胀、食欲减退等体循环淤血表现。需与肾病、肝病水肿鉴别,心脏性水肿多伴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日常需监测血压、心率变化,避免高盐饮食及过量饮水。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心肺功能,但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吸烟者需戒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定期体检筛查血脂、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突发严重胸痛或意识丧失时需立即呼叫急救,避免自行驾车前往医院。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儿童矮小症早期识别方法有哪些?

儿童矮小症早期识别方法主要有生长曲线监测、骨龄评估、遗传因素分析、内分泌检查、营养状况评估。

1、生长曲线监测:

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是识别矮小症的基础手段。正常儿童生长曲线应处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曲线的3百分位以上,若连续6-12个月低于该水平或年增长不足4厘米,提示可能存在生长障碍。建议每3个月测量一次,重点关注2岁至青春期的生长速率变化。

2、骨龄评估:

通过左手腕部X光片评估骨骼成熟度,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年以上需警惕生长激素缺乏等病理因素。矮小症患儿常见骨龄延迟,但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可能表现为骨龄提前。骨龄检测可辅助判断生长潜力,为干预时机提供依据。

3、遗传因素分析:

父母身高计算靶身高公式为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6.5厘米男孩加/女孩减,若儿童身高低于遗传靶身高区间超过5厘米需进一步检查。家族性矮小通常有明确遗传史,但需排除特纳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疾病。

4、内分泌检查:

血清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的金标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检测可反映生长激素分泌状况。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等检测能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早熟等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生长异常。

5、营养状况评估:

通过膳食调查、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排除营养不良引起的生长迟缓。缺锌、缺铁、维生素D不足均可影响骨骼发育,慢性腹泻、乳糜泻等消化吸收障碍疾病也会导致营养性矮小。

日常需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1个鸡蛋、50克瘦肉的基础营养摄入,每周进行跳绳、篮球等纵向弹跳运动3-5次。建立规律作息,确保夜间深度睡眠时段生长激素分泌高峰不受干扰。若发现儿童身高长期低于同龄人3个百分位或年增长不足4厘米,建议尽早就诊儿童内分泌科进行专业评估。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宝宝红疙瘩如何识别是不是湿疹?

宝宝皮肤出现红疙瘩可能是湿疹,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或渗出,常伴有瘙痒。识别湿疹需观察红疙瘩的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主要影响因素有发病部位、皮损特征、瘙痒程度、病程变化及诱发因素。

1、发病部位:

湿疹好发于婴幼儿面颊、额头、头皮及四肢伸侧,对称分布是典型特征。非湿疹的红疙瘩可能集中在尿布区或接触过敏原的局部区域。若红疙瘩出现在摩擦部位或皱褶处,需排除摩擦疹或间擦疹。

2、皮损特征:

湿疹初期为边界不清的红斑,逐渐发展为密集的针尖大小丘疹或水疱,严重时出现渗出和结痂。痱子等其它皮疹通常表现为孤立的小丘疹或脓疱,蚊虫叮咬则呈中央有叮咬痕迹的红色风团。

3、瘙痒程度:

湿疹患儿常有明显瘙痒,表现为频繁抓挠、烦躁哭闹。非过敏性皮疹如热疹通常瘙痒较轻,而接触性皮炎可能伴有灼痛感。夜间瘙痒加重是湿疹的典型特点。

4、病程变化:

湿疹呈慢性复发性过程,皮损时轻时重,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病毒疹等感染性皮疹多在1-2周内消退,过敏反应引起的荨麻疹通常24小时内自行消失。

5、诱发因素:

湿疹发作常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环境干燥、汗液刺激会加重症状。食物过敏或衣物材质刺激导致的皮疹多在接触后数小时内出现,消除诱因后较快缓解。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湿润是护理关键,每日使用无刺激沐浴露,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足量保湿霜。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室温维持在22-24℃避免出汗。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避免进食明确过敏食物。若红疙瘩持续扩散、渗液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轻度湿疹可通过加强保湿护理改善,中重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药物。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热门标签

痤疮 急性泪腺炎 交感性眼炎 慢性筛窦炎 前列腺增生 生殖细胞瘤 风湿性舞蹈病 化脓性眼内炎 科罗拉多蜱热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