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耐药后可通过更换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化疗干预、临床试验参与等方式应对。耐药通常由基因突变、药物代谢异常、肿瘤微环境改变、信号通路激活等因素引起。
1. 更换药物检测耐药基因突变后选择新一代靶向药,如EGFR-T790M突变可换用奥希替尼,ALK耐药可换用劳拉替尼,需配合组织活检和血液ctDNA监测。
2. 联合治疗靶向药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如贝伐珠单抗,或联合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可能克服部分耐药机制,需评估肝肾功能和心脏毒性风险。
3. 化疗干预培美曲塞联合铂类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耐药后,紫杉醇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耐药,化疗方案需根据既往治疗史和体能状态调整。
4. 临床试验参与针对耐药机制的临床试验药物如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可能获得前沿治疗机会,需符合入组标准并通过伦理审查。
耐药后建议每2-3个月复查影像学,监测肿瘤标志物,保持高蛋白饮食和适度运动,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