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能由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水分补充不足、穿着不透气衣物、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中暑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发烫、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 环境温度过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散热功能受阻,容易导致中暑。夏季户外作业、密闭空间滞留等情况风险较高。建议避免正午时段外出,使用遮阳工具,保持环境通风。
2. 剧烈运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会加速产热,超出人体调节能力。常见于运动员、建筑工人等群体。运动时应选择凉爽时段,及时休息并补充电解质饮料。
3. 水分补充不足出汗过多而未及时补水会导致血容量下降,影响体温调节。老年人、婴幼儿更易出现饮水不足。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
4. 穿着不透气衣物化纤材质或过厚衣物会阻碍汗液蒸发,加重体温升高。选择浅色棉质透气服装有助于散热,必要时可使用湿毛巾擦拭皮肤辅助降温。
5. 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服用利尿剂、抗抑郁药等药物也会增加中暑风险。这类人群需加强防暑措施,密切监测身体状况。
预防中暑需保持环境凉爽,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避免长时间暴晒。饮食宜清淡,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丰富的果蔬,适量补充淡盐水。发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散热,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部位,严重者需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夏季应减少外出,家中可准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