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区别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透析患者出血性脑卒中怎么办?

透析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可通过控制血压、调整透析方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病变、抗凝药物使用、透析相关因素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诱因。透析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每日一次、氯沙坦钾50mg每日一次等。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透析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调整透析方案:透析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采用低通量透析器、延长透析时间、调整超滤率等方式,减少透析相关并发症。透析过程中避免过快脱水,保持体液平衡。

3、药物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根据病情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500mg静脉滴注、维生素K1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等。同时调整抗凝药物使用,必要时暂停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减少出血风险。

4、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可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等方式,减轻颅内压,改善脑组织损伤。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5、综合管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透析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联合制定治疗方案,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策略。加强患者及家属教育,提高疾病认知,改善预后。

透析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后需注意饮食调理,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钾高磷食物。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预防再次出血。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出血性脑卒中用什么药?

出血性脑卒中可通过止血药物、降压药物、脑保护药物等方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外伤、血液病等因素引起。

1、止血药物:氨甲环酸注射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1注射液等可用于控制出血。氨甲环酸注射液常用剂量为1g静脉滴注,每日1-2次;凝血酶原复合物根据患者体重和凝血功能调整剂量;维生素K1注射液常用剂量为1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

2、降压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拉贝洛尔注射液、乌拉地尔注射液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出血风险。硝苯地平控释片常用剂量为30mg口服,每日1次;拉贝洛尔注射液根据血压调整剂量,通常为20-80mg静脉注射;乌拉地尔注射液常用剂量为10-5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

3、脑保护药物:依达拉奉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等可保护脑细胞,减轻神经损伤。依达拉奉注射液常用剂量为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尼莫地平注射液常用剂量为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常用剂量为5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4、抗水肿药物: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注射液常用剂量为0.5-1g/kg静脉滴注,每日1-2次;呋塞米注射液常用剂量为20-4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

5、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使用抗癫痫药物、镇静药物等。苯妥英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等可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咪达唑仑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等可用于镇静。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有助于恢复功能。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遵医嘱用药,避免复发。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出血性脑卒中好发部位?

出血性脑卒中好发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叶、丘脑、脑干和小脑。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所有出血性脑卒中的50%-60%,主要与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有关。脑叶出血多与脑血管畸形、淀粉样血管病等因素相关,常见于老年人。丘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引起,可能导致对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脑干出血较为罕见,但病情凶险,常伴随意识障碍和呼吸循环衰竭。小脑出血可能与高血压、血管畸形或外伤有关,表现为共济失调和眩晕等症状。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及时就医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一次,止血药如氨甲环酸注射液1g静脉滴注,以及脑保护剂如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每日两次。手术干预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避免高胆固醇食物;运动方面可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如步态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方法包括体位管理、饮食调节、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和药物管理。护理过程中需注意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1、体位管理:患者卧床时应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预防压疮。肢体摆放应保持功能位,避免关节挛缩。对于偏瘫患者,可使用枕头支撑患侧肢体,防止肌肉萎缩。

2、饮食调节: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等,预防便秘。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胸肉等,促进组织修复。对于吞咽困难患者,需调整食物质地,采用糊状或半流质饮食。

3、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随着病情好转,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如握力训练、抬腿练习等。进行平衡训练,如坐位平衡、站立平衡等,改善身体协调性。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练习、词语复述等,帮助恢复语言功能。

4、心理支持: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表达情绪,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5、药物管理: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控制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调节血脂,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一次。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血糖等。进行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预防感染。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最佳治疗时间?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可通过静脉溶栓、血压控制、颅内压管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静脉溶栓:在发病后4.5小时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可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早期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残疾率。

2、血压控制:急性期血压过高可能加重脑出血,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常用药物包括拉贝洛尔注射液20 mg静脉注射或尼卡地平注射液5 mg/h静脉滴注,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颅内压管理:脑出血后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疝,需密切监测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20% 125 mL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或高渗盐水3% 100 mL静脉滴注进行脱水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大量脑出血或颅内压难以控制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手术时机通常在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神经功能。

5、康复治疗:急性期过后,患者需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运动方面,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如被动关节活动、床上翻身等,逐步恢复身体功能。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热门标签

气虚 皮内痣 妊娠反应 子宫肌瘤 发作性睡病 库欣综合症 病毒性心肌炎 复发性髌骨脱位 酒精戒断综合征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