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整形美容科

吃鱼的话,当然是越新鲜越好,这样对不对啊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甲状腺术后可以吃鱼吗?

甲状腺术后一般可以吃鱼,但需根据术后恢复情况调整食用方式。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免疫力提升。术后1-2周可选择清蒸鳕鱼、鲈鱼等低脂鱼类,避免油炸或辛辣烹饪方式。若合并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导致低钙,可适量食用沙丁鱼等含钙丰富的鱼类。术后3个月后如无吞咽困难或过敏反应,可逐步恢复正常鱼类摄入量。

甲状腺全切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水肿,此时需将鱼肉制成泥状或汤羹以减少吞咽刺激。对于需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治疗前2周应暂停海鱼摄入。术后合并甲减者应注意控制高碘海鱼的食用频率。日常建议选择新鲜鱼类,避免腌制或生食。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能吃鱼吗?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患者一般可以适量吃鱼,但需避免生食或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

鱼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补充营养且对心血管系统有益。选择清蒸、水煮等低脂烹饪方式可减少胃肠负担。需注意部分深海鱼可能含较高嘌呤,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限制食用。避免生鱼片等未彻底加热的鱼类,以防寄生虫感染风险。

若患者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凝血功能障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鱼类摄入量及种类。日常饮食建议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吗?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并非降得越低越好,需根据卒中类型和个体情况调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加重脑损伤,而出血性脑卒中需更严格控制血压。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需谨慎。发病24小时内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脑水肿或出血转化,但过度降压会减少脑灌注,加重缺血。通常收缩压维持在140-180毫米汞柱较为安全,尤其对接受溶栓治疗者需控制在18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时,可考虑将长期血压目标设定为130-140毫米汞柱。降压过程应缓慢平稳,避免使用短效降压药导致血压骤降。同时需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嗜睡、肢体无力加重等低灌注症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更积极的降压策略。发病6小时内将收缩压快速降至140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血肿扩大风险,但需确保脑灌注压不低于70毫米汞柱。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时需每15分钟监测血压,避免波动过大。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4小时血压降幅不宜超过25%。若合并颅内压增高,需在维持脑灌注的前提下控制血压,必要时联合脱水降颅压治疗。长期血压管理可参考130-80毫米汞柱的目标值,但需结合患者耐受性个体化调整。

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应贯穿急性期、恢复期及二级预防全过程。定期监测立位血压以评估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尤其老年患者清晨血压需重点关注。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康复期可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但需避免憋气动作。遵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每3-6个月复查动态血压和靶器官损害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卒中偏瘫后是不是练得越多越好?

脑卒中偏瘫后并非练得越多越好,康复训练需要科学规划并循序渐进。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关节损伤或异常运动模式固化。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需根据个体功能评估制定计划。急性期应以床上被动活动为主,每日训练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重点预防关节挛缩和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可逐步增加主动辅助训练,单次训练不超过45分钟,每周5-6次,需配合物理治疗师进行运动再学习。恢复期可延长至60分钟,但必须包含10分钟热身和放松,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疼痛或异常代偿动作为准。过度训练会诱发痉挛加重,异常步态如划圈步、挎篮手等错误模式一旦形成将难以纠正。

部分患者因急于恢复可能自行增加训练量。当出现患肢肿胀、夜间疼痛加重或痉挛频率增加时,提示训练超负荷。合并骨质疏松者过度负重可能引发骨折,心血管功能不全者可能诱发再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更易因过度使用导致肩手综合征,表现为患手水肿和关节僵硬。这些情况需立即调整训练方案,必要时进行肉毒素注射缓解痉挛。

康复训练应遵循Brunnstrom分期理论,从弛缓期逐步过渡到痉挛期和联带运动期。建议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镜像疗法,每周训练4-5天,每天分2-3次进行。家属需记录患者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和异常反应,定期复查Fugl-Meyer评分。营养方面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补充B族维生素促进神经修复。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以避免中枢性疲劳,训练前后需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拉肚子可以吃鱼吗?

拉肚子时一般可以适量吃鱼,但需选择清淡烹饪方式并避免高脂肪鱼类。腹泻期间胃肠功能较弱,饮食需兼顾营养补充与消化负担控制。

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和矿物质,清蒸或煮汤的淡水鱼如鲫鱼、鲈鱼易被消化吸收,有助于补充腹泻导致的水电解质流失。鳕鱼等低脂海鱼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对肠道黏膜修复有积极作用。烹饪时应去除鱼皮和内脏,避免使用辛辣调料或油炸方式,可搭配米粥等易消化主食。

若腹泻伴随严重呕吐、发热或血便,需暂停鱼类等蛋白质摄入并及时就医。部分人群对海鲜过敏或存在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期,食用鱼类可能加重肠道刺激。此外腌制咸鱼、生鱼片等高风险食品在腹泻期间应严格禁止,防止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加重症状。

腹泻期间建议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鱼肉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日。观察排便情况调整饮食,若食用后出现腹胀、腹痛需立即停止。持续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及时进行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鸡胸 骨肉瘤 脑积水 舌白斑 胃结核 脊髓肿瘤 头皮糠疹 急性淋巴管炎 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 艾柯病毒急性支气管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