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肿瘤科

你好 请问老人得了败血症能治好哟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败血症是白血病吗?

败血症不是白血病。败血症是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两者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式均不同。

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控制感染,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支持。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类型,典型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等。诊断需依靠骨髓穿刺检查,治疗手段包括化学治疗如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等药物,部分患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性避免感染,出现持续发热、瘀斑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两类疾病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败血症多久不发烧才算治愈?

败血症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7天且无其他感染症状时,通常可视为临床治愈。具体时间需结合病原体类型、治疗反应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

败血症治愈的体温观察期与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轻度感染者在有效抗生素治疗下,体温多在3天内稳定至正常范围,伴随的寒战、心率加快等症状也会同步缓解。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菌感染或存在深部脓肿者,可能需要5-7天的体温监测期,期间需复查血培养确认病原体清除。部分老年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可能出现体温波动延迟现象,此时需结合炎症指标如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综合评估。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新的发热峰或体温反复,往往提示感染灶未彻底控制或存在继发感染,需要调整抗生素方案。

除体温监测外,临床还需关注白细胞计数、器官功能等指标。建议治愈后继续观察1-2周,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优质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等帮助机体修复。恢复期间出现乏力、低热等情况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隐匿性感染灶。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急性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败血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模糊、皮肤瘀斑等症状。急性败血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急性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致病菌可通过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道或皮肤破损处侵入血液。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等。

2、病毒感染

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EB病毒等可能引起病毒血症,进而发展为败血症。患者常有咽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选用更昔洛韦注射液、奥司他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器官功能。

3、真菌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性败血症,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化疗后。特征性表现为对抗细菌治疗无效的持续发热。确诊需血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治疗可选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

4、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增加败血症风险。这类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迅速。除控制感染外,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等。

5、创伤或手术

严重烧伤、开放性骨折或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皮肤黏膜屏障,使病原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术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警惕败血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同时需清创引流、去除感染灶。

急性败血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清洁通风。饮食需提供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如瘦肉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避免剧烈运动,注意监测体温变化。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所有用药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后需定期随访血常规、炎症指标等。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什么情况容易得败血症?

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败血症可能与皮肤黏膜破损、长期留置导管、慢性疾病、年龄因素、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症状。

1、皮肤黏膜破损

皮肤或黏膜出现破损时,病原体容易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轻微擦伤或割伤后未及时消毒处理可能增加感染概率。严重烧伤或大面积创伤会显著破坏皮肤屏障功能。日常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轻微损伤可用碘伏消毒。严重创伤需就医进行清创缝合,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2、长期留置导管

静脉导管、导尿管等医疗装置留置时间过长可能成为感染源。导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并滋生细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常见于重症监护患者。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导管。出现导管部位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可能需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3、慢性疾病

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扩散。肝硬化患者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易发生菌血症。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这类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4、年龄因素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婴幼儿脐部护理不当可能引发脐炎导致败血症。养老院老年人肺炎或尿路感染易进展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老年患者可考虑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5、药物使用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功能。广谱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感染。化疗药物会引起骨髓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使用这些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和炎症指标。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等特殊抗生素。

预防败血症需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正确处理伤口避免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医疗机构需规范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出现持续高热、寒战等疑似败血症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急性败血症怎么引起的?

急性败血症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常见诱因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局部感染未及时控制,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病原体血行播散。其他高危因素涉及侵入性医疗操作、创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1、局部感染扩散

肺炎链球菌肺炎、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等局部感染灶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可突破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患者常伴有寒战、高热、原发感染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

2、免疫功能受损

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因免疫功能缺陷,更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淋巴细胞计数异常。除抗感染治疗外,需配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并控制基础疾病。建议此类人群避免接触传染源,定期监测感染指标。

3、医疗相关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体表定植菌带入血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需拔除感染导管,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

4、创伤后感染

开放性骨折、大面积烧伤等创伤破坏皮肤屏障,铜绿假单胞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通过创面侵入。早期表现为伤口化脓、全身中毒症状。需彻底清创并联合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替加环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5、肠道菌群移位

严重创伤、休克时肠道黏膜缺血损伤,肠源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可经门静脉入血。多伴有腹胀、肠鸣音减弱等胃肠功能障碍。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并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

预防急性败血症需加强感染灶早期处理,避免滥用抗生素。高危人群出现寒战、体温波动超过38℃或低于36℃、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以支持机体修复。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不可自行停药。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龋齿 尿毒症 皮肤癌 骨软骨瘤 面肌痉挛 慢性肾炎 高尿酸血症 肋间神经痛 盲袢综合征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