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温热病要怎么办才好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发热病人常见的热型包括?

发热病人常见的热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

稽留热表现为体温持续维持在39-40摄氏度的高水平,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疾病。弛张热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24小时内波动超过1摄氏度,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可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摄氏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李竹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额温枪测哪个位置准确?

额温枪测量额头中央位置最准确,建议距离皮肤3-5厘米垂直测量。额温枪通过红外线探测体表温度,测量时需避开汗水、头发或化妆品遮挡。

测量时应选择额头正中央无毛发覆盖区域,该处皮肤较薄且血流丰富,能较好反映核心体温。环境温度低于10摄氏度或高于40摄氏度时,建议移至室内等待5分钟再测量。剧烈运动、进食热饮或冷饮后,需静息15分钟再测。重复测量时需间隔30秒以上,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受热影响读数。额温枪需定期用酒精棉片清洁探头,避免灰尘影响红外感应精度。

使用额温枪时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或空调出风口干扰,冬季室外测量可掀开衣物暴露手腕内侧作为辅助参考。若测量结果异常或与症状不符,建议改用耳温枪或水银体温计复核。儿童测量时家长需固定其头部防止晃动,老年人因额头皮肤松弛可适当调整测量角度。长期监测体温者建议固定时间、部位和测量条件,建立个人基础体温曲线。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腋温测量时间几分钟?

腋温测量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具体时长需根据体温计的精度和使用环境调整。

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时,通常需要5-10分钟才能获得稳定读数。由于腋下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测量前需确保腋窝干燥无汗液,并将体温计尖端完全夹紧在腋窝中央。电子体温计多数在1-3分钟内可完成测量,但部分高精度型号仍需5分钟以达到准确值。测量时应保持手臂自然下垂,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温度偏差。环境温度过低时可能延长测量时间,寒冷季节在室内预热1-2分钟后再测量可提高准确性。儿童测量时家长需协助固定手臂,防止体温计移位影响结果。

建议选择安静状态下测量体温,运动后或进食后应休息30分钟再测。若体温异常升高或持续波动,可间隔10-15分钟重复测量确认。电子体温计使用后需用酒精棉片清洁探头,水银体温计使用后应甩至35℃以下存放。体温异常时应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及时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额温枪量脖子温度高,额头正常?

额温枪测量脖子温度高而额头正常可能与测量误差或局部体温异常有关,通常建议以额头温度为准。颈部温度受衣物覆盖、局部血液循环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短暂偏高。

使用额温枪时,颈部皮肤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若测量时颈部被衣物、围巾等遮盖,或刚进行过颈部按摩、热敷等操作,可能导致局部温度暂时性偏高。颈部血管分布密集且靠近体表,剧烈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血流加快,也可能出现测量值高于额头的情况。测量时应确保颈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液或护肤品干扰,同时保持测量距离在说明书规定范围内,重复测量时需间隔一定时间。

少数情况下,颈部淋巴结炎、局部皮肤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能导致颈部温度持续异常。若多次测量均显示颈部温度明显高于额头,或伴随红肿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需考虑病理性因素。颈部烧伤、晒伤等皮肤损伤也会造成局部温度升高,此时应避免反复使用额温枪刺激患处。

日常监测体温建议选择暴露良好的额头中央作为测量部位,测量前擦去汗液或化妆品,保持环境温度稳定。发现颈部与额头温差持续超过1℃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甲状腺疾病、局部感染等可能性。使用额温枪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在空调直吹、阳光暴晒等环境干扰下测量。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在高温下如何预防中暑?

高温下预防中暑可通过补充水分、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透气衣物、合理饮食、及时降温等方式实现。中暑可能由高温环境、脱水、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需结合生活干预与紧急处理。

1、补充水分

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快,需定时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或酒精饮料加重脱水。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运动后额外补充。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需立即增加饮水量。儿童及老年人对脱水更敏感,家长需督促其规律饮水。

2、避免高温时段

每日10点至16点紫外线最强且气温最高,应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路线,缩短停留时间。户外工作者需调整作业时段,每30分钟至阴凉处休息。密闭高温环境如车厢、厨房需加强通风或使用空调,避免核心体温超过38摄氏度。

3、透气衣物

选择浅色、宽松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UV400防晒镜,避免头部直晒。户外作业人员应穿戴冰丝袖套、降温背心等防护装备。衣物汗湿后需及时更换,防止湿冷刺激引发热射病前兆。

4、合理饮食

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摄入,补充随汗液流失的钾、钠等电解质。适量食用绿豆汤、薄荷茶等清热食材,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防止大量进食水果引发波动。餐后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5、及时降温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凉水,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及物理降温治疗。

长期户外工作者应定期进行耐热训练,逐步适应高温环境。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须遵医嘱使用。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6-28摄氏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热感冒。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夏季需加强体温监测,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等用药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骨肿瘤 鞭虫病 晶状体损伤 毛发上皮瘤 门静脉高压 乳头状囊腺瘤 胎儿宫内窘迫 生长激素缺乏症 绒毛色素结节性滑膜炎 1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