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眩晕症、、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眩晕症在家里怎么缓解?

眩晕症在家可通过调整体位、控制呼吸、补充水分、避免强光刺激、按压穴位等方式缓解。眩晕症可能与内耳疾病、血压异常、贫血、颈椎病、心理因素等有关,建议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及时就医。

1、调整体位

立即平卧或半卧于安全处,头部保持固定不动,避免突然改变姿势。可垫高头部约15度,减轻内耳淋巴液流动对平衡器官的刺激。若伴随恶心呕吐,需侧卧防止误吸,保持环境通风。

2、控制呼吸

采用腹式呼吸法减缓紧张情绪,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后经口呼气6秒,重复进行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避免过度换气诱发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头晕症状。

3、补充水分

分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每次100毫升,每日总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脱水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内耳微循环。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无糖电解质溶液。

4、避免强光刺激

关闭电子屏幕并拉遮光窗帘,降低环境亮度。强光可能通过视觉-前庭通路加重眩晕感,建议佩戴墨镜或眼罩休息20-30分钟。

5、按压穴位

用拇指指腹按压风池穴枕骨下凹陷处或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每穴按压1分钟,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穴位刺激有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但孕妇及高血压者慎用。

眩晕发作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声响刺激。饮食选择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物,如燕麦粥、蒸南瓜等,限制咖啡因摄入。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眼球追踪练习,从左右缓慢移动手指跟视开始,每日2次,每次5分钟。症状缓解后仍需观察48小时,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长期反复眩晕者需排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器质性疾病。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什么叫眩晕症是病吗?

眩晕症是一种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疾病范畴。眩晕症可能由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耳部疾病、颈椎病、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前庭系统功能障碍

内耳前庭器官负责平衡感知,当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疾病导致前庭系统异常时,会出现旋转性眩晕。这类眩晕常伴随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头部位置改变时症状加重。治疗需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必要时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

2、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小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变会影响平衡中枢功能,导致持续性眩晕。这类眩晕多突然发作,可能伴有复视、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急性期需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疗。

3、耳部疾病

梅尼埃病、中耳炎等耳科疾病可引起发作性眩晕。梅尼埃病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伴耳鸣耳闷,发作持续数小时。治疗包括限盐饮食、利尿剂应用,严重者需鼓室注射药物。

4、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头晕。这种眩晕多与颈部姿势相关,常伴颈肩疼痛。需通过颈椎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颈椎牵引、物理治疗等。

5、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等精神疾病可表现为非旋转性头晕。这类眩晕症状描述模糊,常伴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需进行心理评估,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和抗焦虑药物为主。

眩晕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防止跌倒。建议记录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就诊时详细告知长期反复眩晕或伴随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就诊,完善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不同病因的眩晕症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老人眩晕症是怎么引起的?

老人眩晕症可能由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原因引起。眩晕症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

1、耳石症

耳石症是导致老人眩晕的常见原因,由于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引发。典型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动时突发短暂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通过耳石复位手法治疗,药物可选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循环。日常应避免突然转头或低头动作,睡眠时垫高枕头有助于减少发作。

2、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持续数天的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但无耳鸣耳聋症状。急性期可使用地塞米松减轻炎症,配合异丙嗪控制眩晕症状。恢复期需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包括眼球运动练习和平衡训练,帮助中枢神经系统代偿功能。

3、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属于内耳膜迷路积水性疾病,典型三联征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及耳鸣。发作期可选用利尿剂氢氯噻嗪减轻内淋巴积水,配合地西泮缓解焦虑症状。低盐饮食有助于控制病情,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

4、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等脑血管病变可导致中枢性眩晕,常伴有复视、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调脂稳定斑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关键,血压应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5、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多与颈部姿势改变相关。颈椎X线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治疗包括颈部牵引、超短波物理治疗,药物可选盐酸氟桂利嗪改善微循环。日常需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阅读。

老年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快速起立等体位突变动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进行太极拳等平衡训练。浴室需安装防滑垫和扶手,外出时最好有人陪同。若出现持续眩晕伴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危险信号,须立即就医排查脑血管意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规范用药控制基础疾病。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眩晕症怎么治疗快?

眩晕症可通过前庭抑制剂、抗组胺药、改善微循环药物、手法复位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快速缓解。眩晕症可能由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原因引起。

1、前庭抑制剂

前庭抑制剂如地芬尼多、苯海拉明能抑制前庭神经异常兴奋,适用于急性眩晕发作期。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前庭神经传导减轻旋转感,但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合并恶心呕吐时可联合止吐药物。

2、抗组胺药

异丙嗪、倍他司汀等抗组胺药可调节内耳微循环,对梅尼埃病相关眩晕效果显著。倍他司汀还能增加内淋巴吸收,减轻膜迷路积水。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避免与中枢抑制剂同服。

3、改善微循环药物

银杏叶提取物、氟桂利嗪等药物能扩张血管改善内耳供血,适用于血管性眩晕。这类药物需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显效,可能出现头痛或胃肠不适等反应,脑血管狭窄患者慎用。

4、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症患者可通过Epley或Semont复位法使脱位耳石归位,多数患者1-2次治疗即可缓解。操作需由专业医师完成,复位后需保持头部固定姿势4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耳石再次脱落。

5、手术治疗

顽固性梅尼埃病可考虑内淋巴囊减压术,前庭神经切断术适用于药物难治性眩晕。手术存在听力下降、面神经损伤等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需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帮助中枢代偿。

眩晕发作期应保持静卧避免跌倒,选择低盐饮食控制内耳积水,适度进行Brandt-Daroff前庭康复操促进代偿。长期眩晕患者需排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突然转头或体位变化,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与影像学评估。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治疗眩晕症的西药有哪些?

治疗眩晕症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地芬尼多片、尼莫地平片等西药。眩晕症可能与内耳疾病、脑血管病变、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颈椎病等因素有关,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

1、盐酸倍他司汀片

盐酸倍他司汀片主要用于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眩晕。该药物能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缓解头晕、耳鸣等症状。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2、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适用于前庭性眩晕和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其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前庭器官血流量,调节前庭功能平衡。需注意避免与抗组胺药联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偏头痛性眩晕有效。作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血管痉挛,改善脑部缺血状态。长期使用需监测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病患者禁用。

4、地芬尼多片

地芬尼多片常用于运动病和前庭功能障碍引发的眩晕。药物通过抑制前庭神经和呕吐中枢发挥抗眩晕作用。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服药后可能出现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

5、尼莫地平片

尼莫地平片适用于脑血管痉挛性眩晕,通过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低血压患者使用时需监测血压,避免与CYP3A4强抑制剂合用。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心悸等不良反应。

眩晕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内耳水肿。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防止跌倒受伤。建议记录眩晕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若出现持续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白喉 脑炎 白内障 肠梗阻 氟牙症 漏斗胸 骨软骨瘤 甲营养不良 感染性关节炎 咳嗽晕厥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