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身体头部和上肢一直发抖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琳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立即预约
刘莉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双上肢血压相差大常见于什么疾病?

双上肢血压相差大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或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流动力学,造成双上肢血压差异。患者可能伴随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治疗需控制血脂,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严重时需血管介入治疗。

2、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好发于年轻女性,可导致主动脉及其分支管腔狭窄。典型表现为患侧脉搏减弱、血压降低,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痛。治疗需使用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等免疫抑制剂,必要时行血管成形术。

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时,患侧上肢血流可能通过椎动脉代偿,导致血压降低。患者可能出现眩晕、视物模糊等后循环缺血症状。确诊需血管造影,轻症可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重度狭窄需支架植入。

4、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累及锁骨下动脉开口时,可导致双侧血压显著差异。典型表现为突发撕裂样胸痛,属于急危重症。需紧急使用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控制血压,必要时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术。

5、先天性血管畸形

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或血管走行变异,可能造成生理性血压差。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伴随上肢发育不良。若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可观察,严重者需血管外科矫正。

发现双上肢血压差超过20毫米汞柱时应尽早就诊,完善血管超声、CTA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监测双侧血压变化,避免吸烟、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达标。出现头晕、胸痛等伴随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血管事件。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多少?

下肢血压通常比上肢血压高10-40毫米汞柱,下肢血压测量值超过上肢血压40毫米汞柱时需警惕血管病变。血压差异主要与测量部位血管阻力、动脉硬化程度等因素相关。

健康人群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10-20毫米汞柱属于常见现象。这种差异源于下肢动脉血管管径较粗、血流阻力较小,且测量时袖带包裹大腿肌肉较厚,需要更高压力阻断血流。日常监测中若双下肢血压对称性增高且差值在20毫米汞柱内,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建议选择相同体位、同一时间段测量比较,避免运动后或情绪波动时检测。

当下肢血压持续超过上肢30毫米汞柱以上时可能存在病理改变。主动脉缩窄患者由于狭窄段远端血流受阻,可表现为上肢血压偏低而下肢显著升高,典型差值可达50毫米汞柱。外周动脉硬化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下肢血压可能异常增高并伴随间歇性跛行。长期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下肢血压升高伴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需排查周围血管病变。这类情况需通过血管超声或CT angiography进一步评估。

建议定期采用标准方法测量四肢血压,选择安静环境休息5分钟后,使用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分别测量双侧上肢肱动脉与下肢腘动脉压力。发现异常差值时记录连续3天晨起数据,避免穿着过紧衣物影响测量。日常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保持适度步行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若伴随头晕、下肢麻木或皮肤温度改变应及时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手拿筷子发抖是怎么回事?

手拿筷子发抖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疲劳或心理因素有关。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可能导致手部不自主抖动,通常伴随动作迟缓或僵硬感。肌肉疲劳常见于长时间重复使用手部肌肉后,抖动多为暂时性,休息后可缓解。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也可能引发手部细微震颤,情绪平稳后症状多消失。若抖动持续存在或影响日常生活,需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全身性疾病。

建议减少咖啡因摄入,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进行神经科专科检查。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右手突然发抖是怎么回事?

右手突然发抖可能与神经系统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血糖等因素有关。

神经系统异常如帕金森病或特发性震颤可导致肢体不自主抖动,常伴有动作迟缓或肌肉僵硬。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发手抖,多伴随心悸、体重下降等症状。低血糖状态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也会出现手抖,通常伴有冷汗、心慌等表现。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进行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或神经电生理评估以明确诊断后,可遵医嘱使用左旋多巴片、甲巯咪唑片或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突发颤抖时可坐下休息并适当进食含糖食物。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上肢淋巴水肿可通过手法引流、压力治疗、运动康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上肢淋巴水肿可能与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结切除术后、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肢体肿胀、皮肤增厚、活动受限等症状。

1、手法引流

手法淋巴引流是一种通过轻柔按摩促进淋巴液回流的物理治疗方法。治疗师会按照特定方向轻柔按压皮肤,帮助淤积的淋巴液向正常淋巴结区域流动。这种方法适合早期轻度水肿,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血管损伤。定期进行可减轻肿胀,改善皮肤紧绷感。

2、压力治疗

压力治疗包括穿戴弹性绷带或压力袖套,通过梯度压力促进淋巴回流。医用压力袖套需根据肢体尺寸定制,白天持续佩戴,夜间可去除。压力治疗能有效控制水肿进展,预防纤维化,但需注意观察皮肤状况,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联合手法引流效果更佳。

3、运动康复

低强度康复运动如举臂画圈、握拳练习等能通过肌肉泵作用促进淋巴流动。水中运动利用浮力减轻肢体负重,更适合中重度患者。运动时需穿戴压力装置,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水肿。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逐步增加强度,每周坚持3-5次。

4、药物治疗

苯吡喃酮类如地奥司明片可增加淋巴管收缩频率,改善淋巴回流。七叶皂苷钠片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间液渗出。这些药物需配合物理治疗使用,对继发感染需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物理治疗。

5、手术治疗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将阻塞的淋巴管与邻近静脉吻合重建回流通路。脂肪抽吸术适用于晚期纤维脂肪增生型水肿,需分次进行。手术适应症需严格评估,术后仍需长期压力治疗维持效果。淋巴结移植等新技术尚在探索阶段,疗效待进一步验证。

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需终身管理,避免患肢提重物、测量血压或抽血。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控制体重减轻淋巴系统负担。建议选择宽松衣物,睡眠时抬高患肢。定期复查评估病情进展,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出现皮肤发红、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热门标签

贪食 胃癌 球麻痹 扁骨盆 瘙痒症 急性结膜炎 肱骨外髁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局部麻醉药中毒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