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宝宝2岁了,反反复复感冒快一个月了,一直咳嗽,食欲也不好,怎么半啊?这一般是什么原因啊,怎么治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一冰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孩子食欲不振可以吃妈咪爱调理吗?

孩子食欲不振可以遵医嘱使用妈咪爱调理。食欲不振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饮食不当、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妈咪爱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适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消化异常。

1、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含有活菌冻干粉,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减退。适用于儿童腹泻、便秘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伴随的食欲下降。家长需注意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若孩子存在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过敏,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2、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锌元素缺乏可能导致味觉敏感度下降,进而引发食欲不振。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可补充锌元素,改善因缺锌引起的厌食症状。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伴随异食癖或生长迟缓,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恶心等胃肠反应,建议餐后服用。

3、复合维生素B片

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缺乏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复合维生素B片可改善因维生素B1、B6缺乏导致的消化液分泌减少。儿童需选择专用剂型,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若孩子伴随口角炎或舌炎,需联合其他营养素补充。

4、山楂麦芽颗粒

山楂麦芽颗粒为中成药,含山楂、麦芽等成分,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适用于积食引起的食欲不振,表现为腹胀、口气酸臭。家长需注意孩子服药后大便性状变化,糖尿病患儿慎用。可配合腹部按摩增强效果。

5、胰酶肠溶胶囊

胰酶肠溶胶囊提供消化酶,适用于慢性胰腺炎或囊性纤维化导致的消化吸收障碍性食欲减退。需整粒吞服避免破坏肠溶衣,用药期间需监测粪便脂肪含量。家长应注意孩子是否伴随脂肪泻或体重增长缓慢。

除药物调理外,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饮食时间,避免餐前零食干扰正餐食欲。可准备色彩丰富的食物刺激视觉食欲,适当增加温和运动促进胃肠蠕动。若食欲不振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性因素。日常可尝试少量多餐,优先选择易消化的粥类、发酵面食等食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孩子吃饭没胃口怎么办?怎么改善孩子食欲??

孩子吃饭没胃口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营造用餐环境、补充锌元素、增加运动量、排查疾病因素等方式改善。孩子食欲不振可能与饮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零食摄入,避免饭前1小时食用甜食或高热量食物。主食可选用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搭配清蒸鱼、西蓝花等清淡菜肴。烹饪时注意色彩搭配,用胡萝卜、玉米粒等增加视觉吸引力。每周引入1-2种新食材,但每次添加量不超过总餐量的三分之一。

2、营造用餐环境

固定每日三餐时间,用餐时关闭电子设备。家长需以身作则专注进食,避免批评或强迫喂食。可准备儿童专用餐具,允许孩子参与摆盘等简单餐前准备。对于2岁以上儿童,可给予有限度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在青菜和西葫芦中选一种。

3、补充锌元素

缺锌可能导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可适量增加牡蛎、瘦肉、核桃等富锌食物。若经医生确诊为锌缺乏,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甘草锌颗粒等制剂。日常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影响锌吸收,每日奶量控制在500毫升以内。

4、增加运动量

每日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如跳绳、踢球等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后30分钟是进食最佳时机,此时胃肠蠕动加快有助于提升食欲。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学龄前儿童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日除三餐外可安排两次点心时间。

5、排查疾病因素

持续食欲减退需检查是否存在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理因素。若伴随腹痛、消瘦等症状,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就医。由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不振,医生可能开具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醒脾养儿颗粒等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食欲,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夏季可适当增加冬瓜汤、绿豆汤等清热解暑的汤饮。避免在进餐时讨论学习等压力话题,用餐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若调整两周仍无改善,建议到儿科或儿童消化专科进行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对于挑食严重的情况,可考虑寻求专业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骨折恢复期食欲不振吃什么?

骨折恢复期食欲不振可以适量吃高蛋白食物、易消化食物、富含维生素食物、开胃食物以及补血食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片、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片、乳酸菌素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一、食物1、高蛋白食物

骨折恢复期需要大量蛋白质促进骨骼修复,可以适量食用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食物。蛋白质是骨骼愈合的重要原料,能够帮助受损组织再生。食欲不振时可以选择口感细腻的蒸蛋羹或酸奶,既容易消化又能补充营养。

2、易消化食物

小米粥、山药泥、南瓜羹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适合食欲不佳时食用。这些食物质地柔软,不会增加胃肠负担,且含有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基础能量。烹饪时可加入少量姜丝或陈皮帮助开胃。

3、富含维生素食物

新鲜水果如猕猴桃、橙子、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含有丰富维生素A和矿物质,可促进骨痂形成。可将水果打成果汁或蔬菜做成汤品,更易入口。

4、开胃食物

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酸奶能刺激胃酸分泌,改善食欲。少量泡菜、话梅等发酵食品含有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但腌制食品需控制摄入量,避免影响骨折愈合。

5、补血食物

红枣、猪肝、黑芝麻等食物富含铁元素,能预防骨折后可能出现的贫血症状。贫血会加重疲劳感,进一步影响食欲。可将红枣煮粥或猪肝做成肝泥,便于消化吸收。

二、药物1、健胃消食片

健胃消食片含有山楂、麦芽等成分,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减退。该药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吸收,但胃溃疡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

2、多酶片

多酶片含胰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可改善消化不良导致的食欲不振。适用于骨折后活动减少引起的胃肠蠕动减缓。需整片吞服,不可嚼碎,以免影响药效。

3、复合维生素B片

复合维生素B片能纠正因维生素B族缺乏导致的代谢障碍和食欲下降。骨折恢复期营养消耗增加,适量补充有助于维持正常代谢功能。但长期服用需监测肝功能。

4、乳酸菌素片

乳酸菌素片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腹胀、便秘等胃肠不适症状。骨折卧床期间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需用温水送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5、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适用于锌缺乏引起的味觉减退和食欲不振。锌元素对伤口愈合有促进作用,但过量补充可能引起恶心等不适。建议餐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骨折恢复期要注意少食多餐,每日可分5-6次进食,减轻胃肠负担。餐前可适当活动肢体或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影响消化功能。适当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合成,促进钙质吸收。若食欲持续不振超过一周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低烧反反复复怎么回事?

低烧反反复复可能由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免疫系统疾病、慢性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治疗、调整作息、营养支持、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1、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低烧反复,常伴随咽痛、鼻塞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连花清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缓解症状。

2、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长期低热,多伴有盗汗、消瘦等表现。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确诊,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避免交叉感染。

3、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硫酸羟氯喹片等免疫调节剂。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很重要。

4、慢性炎症

慢性鼻窦炎、慢性盆腔炎等局部炎症可能引起持续性低热。可选用克拉霉素缓释片、妇科千金胶囊等药物,配合局部热敷理疗。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病灶部位清洁。

5、肿瘤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能出现反复低热,伴随淋巴结肿大、乏力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注射液、注射用阿糖胞苷等。早期发现对预后很关键。

反复低热期间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规律。保持充足睡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新发症状。若低热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明显下降,须及时到感染科或内科就诊,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检查明确病因。不要自行长期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症状。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孩子高烧不退反反复复怎么办?

孩子高烧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孩子高烧不退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中暑、川崎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有助于通过蒸发散热降低体温。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以给孩子穿轻薄透气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若孩子出现寒战,应停止物理降温并适当保暖。

2、补充水分

高烧会导致孩子大量出汗,容易发生脱水。应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冷饮,以免刺激胃肠。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增加哺乳次数。观察孩子尿量,若6-8小时无排尿或尿色深黄,提示可能存在脱水。

3、使用退热药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两种退热药物不可同时使用,需间隔4-6小时。用药后30-60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不退或用药后体温反复升高,应及时就医。禁止给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瑞氏综合征。

4、观察伴随症状

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皮疹、呕吐、腹泻、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若发热伴随颈部僵硬、呼吸急促、皮肤瘀斑或囟门膨出,可能提示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或体温持续超过40摄氏度,需警惕川崎病、脓毒症等疾病可能。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其他年龄段儿童若高热伴有精神萎靡、拒食、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需及时就诊儿科或急诊科。就医时应详细告知医生发热起始时间、最高体温、用药情况及伴随症状,便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因。

孩子高烧期间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包裹或捂汗。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量食用米粥、面条、苹果泥等。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监测体温变化,每2-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退热后仍要观察1-2天,注意有无复发或新发症状。平时应按时接种疫苗,流感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培养孩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睾丸炎 弓形腿 玻璃体混浊 角化棘皮瘤 精原细胞瘤 麻痹性斜视 室间隔缺损 贲门失弛缓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